然后正面进攻,即可打乱他们的阵脚,进而消灭他们。
公元22年,十二月三十日。刘演分兵一支秘密开拨蓝乡,他们于夜里向政府军发袭击,把政府军所有辎重抢了。
公元23年,春天,正月一日。按汉朝规矩,春天是万物复苏之时,不用刑罚,以善待地球生灵。但是,刘演要在这一天,结束南阳郡长甄阜的生命。
后人曹操说,兵道诡异无常,兵法教出来的都是书呆子。很明显,南阳郡长甄阜就是这样的书呆子。政府军摆出的阵势煞是好看,却是一点都不耐打。刘演和王常一道向他们发起攻击,一下子就打乱了他们的阵脚。
事实证明,光脚的果真不怕穿鞋的,狠的怕不要命的。在刘演的迅猛攻势下,南阳郡长甄阜和民兵司令梁兵赐一同被斩杀,给他们陪葬的,有两万余政府军。
事实上,如果甄阜还能够再坚持一下,他可能就获救了。因为,在他和刘演打得正欢的时候,王莽正派一支大军向宛县开过来。
这是一支名副其实的大军。率领大军的将军,有两个,一个是大将军严尤,另外一个是大将军陈茂。
陈茂是个陌生名字,但是严尤就熟悉了。曾记否,当年王莽率数十万大军要北上攻打匈奴,在诸多将军当中,力劝王莽节约成本的人,就是这个严尤。后来,绿林起义,变民于国如群蜂涌动,劝王莽居安思危的人,也是这个严尤。
可是,王莽没有一次是听进了严尤的话。所谓忠言逆耳,王莽仿佛就没长耳朵,听了当没听。结果不听好人的话很吃亏,变民越来越多,搞得王莽终于坐不住了。于是,他在情急之下,才不得不派严尤出军奔波国灭火。
此时,刘演联军消灭南阳郡政府军后,集结的兵力,已达十几万。但是,严尤率大军压境,不是因为路远,也不是因为联军人多,而是因为,这是一支危险的造反军。
事实上,如果论造反兵多,刘演是赶不上青州和徐州变民集团的。那两个由苦难兄弟组合的集团,人称赤眉军,早是几十万的人了。但是,严尤认为,那两大集团都不过是乌合之众,只有刘演部队,才是毁灭新王朝的重磅击手。
在严尤看来,自古以来,造反不可怕,可怕的是有组织有计划有目的造反。这像一个人一样,一旦有了理想和方向,就有了力量。如果没有此两样东西方,即使有浑身力气,你也不知道往哪里使。
不用怀疑,刘演部队就是一支有组织、有计划、有目的的造反军。刘演部队有文书,号令,行政组织。为了实现组织的严密性和划一性,他们重新选举,选出了最高领袖。包括刘演在内,很多人都认为,联军盟主应该让刘演来当。
刘演的兄弟是这样认为的,下江兵头领王常也是这样认为的,但是有两个人极力反对。
反对的人,一个是新市兵头目王凤,另外一个就是平林兵陈牧。他们一致认为,刘演太强悍,如果选他当盟主,一旦联军势力做大,他们就不好控制,最后话语权可能会旁落,说不定命运也会被边缘化。
所以,为了将来,他们必须早做准备。而他们的办法,就是扶持一个靠谱的,能够控制的人。
老实说,选谁来当盟主,的确让新市兵和平林兵头大。因为这个盟主,不是由他姓王或者姓陈的人来当,而必须是姓刘。
这是王常的理论。西汉王朝是姓刘的,开了两百一十五年的店,早就被老百姓认可了。结果王莽不费一枪一弹,就将刘家大店招牌砸了,换上自己的招牌。于是乎,老百姓不认帐了。所以,只有举着老百姓认帐的刘姓大旗反王莽,才会有人气,有力量,有效果。
那么选谁呢?王凤和陈牧想来想去,想到了一个人——刘玄。
刘玄,字圣公,刘演刘秀俩兄弟的族兄。早年,刘玄因为亲弟被仇人所杀,于是结客欲报仇。结果仇还没报,宾客就犯法出事了,于是他只好逃亡,一举投入到平林兵陈牧旗下,干革命来了。
刘玄在平林兵中,名气也不小,人称更始将军。但是,平林兵陈牧和新市兵王凤,看中的不是刘玄的称号,而是他的性格。如果说,刘演是一只老虎,刘玄就是一只病猫。刘演军纪严明,手段凌厉,刘玄势力单薄,懦弱无能,正好可以玩弄于股掌之中。
当然,谁当盟主,也不是由王凤和陈牧说了算。如果开会选举,他们明显是没有优势的。王常已经成了刘演铁杆追随者,刘演名号又响,如果他想争,肯定搞不过他。
所以,把刘玄推上联军盟主位置,只能靠智取,不能靠蛮干。
怎么干法,王凤和陈牧是这样认为的,先下手为强,派人将刘玄要当皇帝的消息散布出去,造成既成事实,然后再向刘演施压。
如果不出差错,联军内部将此起一场巨大内讧,最后毁灭了然。可是,奇迹竟然发生了。起义军内部非但没有地震,反而更加团结,一致向上。
原来,这一切局面,是刘演让步创造出来的。
刘演的鼻子是很灵敏的,他早就闻出了新市兵和平林兵的火药味。自从他们联手以来,这两支队伍就不是冲着他而来,而是冲着分权分肉而来的。之前,如果不是刘秀将刘家军抢来的东西,分给他们,可能他们早就打了。后来,如果不是王常加盟,这帮人早就溜了。
现在,这帮人看着好大一块蛋糕,如果不割块大的,他们是不甘心的。革命尚未成功,就此发生内讧,当属不智。所谓攘外必须安内,所以刘演必须对新市兵和平林兵让步。
当然,刘演是有条件的让步。
刘演这样告诉新市兵和平林兵:拥立刘玄当联军盟主,那是没问题的。但是,盟主称号,最好不要使用皇帝称谓。因为,天下变民集团中,除了我们这一支,还有盘踞在青州和徐州的赤眉军。如果赤眉军闻听我军封皇帝,凭他们数十万的兵力,肯定不甘居于我军之下,也要推出一位刘氏皇帝。这样的话,王莽还没消灭,起义军内部就打起来了,最后得利的,就只有王莽了。
还有,从舂陵和宛县这么点地方,如果敢自称皇帝,容易成为天下攻击目标。所以,我的意见就是缓称帝,先称王。这样的好处就是,如果有朝一天赤眉军做大了,我们可去投奔他们;如果赤眉军没有封帝行动,我们就先联手消灭王莽,等到将来收服赤眉,再封皇帝,也不为晚。
刘演真不是混的,他这翻高见,立刻折服了平林兵和新市兵。于是联军决定推举刘玄为王,择日登基。
二月一日,刘演联军在白河河畔,替刘玄举行登基仪式。封新市兵王凤为“成国上公”;刘演为大司徒;平林兵陈牧为大司空;刘秀为太常偏将军;王常为廷尉,大将军。
一个新式政权,就此宣告成立。
第七十二章成名之战
一、昆阳呼唤刘秀
由以上可见,刘演率领的联军,其组织之严密,动机之明显,计划之周密,在国大大小小的变民集团中,堪称楷模。但是,刘演没有丝毫骄傲。他离骄傲的日子还太远,当前他面临着一个艰巨的任务,那就是搞定严尤。
在王莽所有将军中,唯有严尤是拿得出手的。刘演心里牵挂着什么,严尤了如指掌的。严尤已经看出,刘演目前最想要的,就是宛县。
宛县,不仅仅是南阳郡守首府,这里更是通往长安的要道。当年,汉高祖刘邦进入咸阳城时,就是先拿下宛县,然后向前挺进的。历史总有惊人的相似,刘演要拿下长安,必先攻下宛县,以此为跳板,进可攻,退可守。所以说,拿下宛县,大业即可成功了大半。
要拿下宛县,首先问严尤同不同意。严尤当然是不同意的。他已经想好了,如果他守不住宛县,长安危在旦夕。所以,他必须扼住宛县,向前挺进与刘演决战。如果撑不住了,他相信,王莽必然会有安排。
严尤这招无懈可击。于是,他大胆往前进,将部队开出宛县,向前挺进了三十公里外的淯阳。但是,严尤怎么也没想到,刘演磨刀霍霍,已等他好久了。
在淯阳河畔,刘演部队继续发挥了光脚不怕穿鞋的革命精神,与政府军对砍。在疯狂的呼叫和砍杀声中,大破政府军,打乱了严尤进军的节奏。于是乎,严尤只好撤军开溜。
严尤在前面撤,刘演就在后面狂追。不消多久,刘演就将宛县彻底包围了。
刘演两次大破政府军的消息,马上传入长安城。这两个坏消息,让王莽莫名的产生一种从未有过的挫折感,一夜之间,他头发白了。
但是,王莽还没有到陷入无可自拔的境地。所谓,锅里有米,心里不慌。王莽锅里不但有米,而且尽是哗啦啦的大米,他没有理由慌张。一想到这,王莽再次抬起失挫的头颅,露出了自信的笑容。
为了体现自信的魅力,王莽特意将白发头染黑。然后,他马上召了一个人进来,语重心长地说道:“这次,我决定拿出老本来,跟变民集团火拼,新王朝的生死存亡,就靠你了。”
王莽召见的人,脸孔并不陌生。在镇压造反兵方面,不敢说他是专家,但至少他是有经验的。这个人,就是曾经以消灭翟义起义军成名的大司空王邑。
当然,王莽底气十足,不是因为有了王邑这张王牌,他真正的王牌是,手里还握着至少四十万以上的部队。更可怕是的,这四十万军队,是政府主力和精锐。王莽锅里那哗啦啦的大米,指的就是这数十万的王牌正规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