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轩网 > > 那时汉朝(1-7部) > 第279章
    当王昭君出现在送别仪式中时,刘奭也看得傻了。然后,他后悔了。

    中国四大美女,被文学作品吹捧得天花乱坠的,只有王昭君和杨玉环。前者生前赢得和亲成功之名,后者得了亡国之音名,所以自古以来,王昭君名声从来都是流光溢彩,杨玉环则成了反面教材。当然,杨玉环多少也是点冤枉的。长得漂亮,不是她的错。唐玄宗迷恋她,那是皇帝自个的事,怎么亡国了就把罪名推到她身上呢?

    关于王昭君,被误嫁呼韩邪单于,据说是某个环节出差错了。出错的地方,许多文学作品一致认为,问题就出在画师毛延寿身上。

    故事大约如下:王昭君进宫以后,自感怀才不遇,甚是寂寞孤独。这时候,画师毛延寿来了。那时候皇帝忙,宫女多,争宠吃醋的更多。因皇帝忙不过来,只好委托画师到后宫,将宫女逐将画下来,然后交给皇帝过目。如果养眼的,就留下,不满意的,只有委屈她们,冷落清秋对。

    画师画相,主观性极强,所以很容易做手脚。据说画师毛延寿很欣赏王昭君,也了解她渴望见到皇帝。于是乎,他主动对王昭君索贿道,如果您舍得点银子,我就把你美相加工一翻,呈现皇帝。你觉得交易怎么样?

    王昭君,今湖北省秭归县人,出身民女,却是一幅清高相。她面对那一幅厚脸皮的画师,只吐出了一个字:不。然而,清高是要付出代价的。自讨无趣的毛延寿,决定让王昭君永无出头之日。于是乎,他在画完相后,给王昭君的脸上点了一颗丧夫落泪痣。果然,那颗该死的痣,让王昭君一直被后宫冷藏,直到呼韩邪单于的出现。

    故事的结局是,刘奭无奈美人落他人怀,一怒之下,回宫就将画师毛延寿砍了。

    这个美丽而忧伤的故事,传了很多年,也忽悠了很多人。是的,传说总是很动人,但是他不符合历史真实。在历史面前,我认为,很有必要还原真相。

    关于王昭君,权威正史书《汉书》及《后汉书》记载甚少。而王昭君与毛延寿那些不得不说的故事,源自《西京杂记》。那本书,向来被史家称为汉朝笔记体小说集,至于作者是谁,史无定论。

    在这里,我试以《汉书》和《后汉书》记载,从而破译王昭君和亲真相。

    第一个问题:后宫美女多如繁星,为何王昭君不幸被选中?

    事实上,这个问题不难回答。《后汉书••南匈奴传》是这样记载的:“时,呼韩邪来朝,帝敕以宫女五人以赐之。昭君入宫数岁,不得见御,积悲怨,乃请掖庭令求行。”这话的大约意思就是,当时,呼韩邪单于来长安求婚,皇帝赐他五个宫女。而王昭君因为入宫多年,皇帝没给机会面见,心中早积满悲怨,于是一怒之下,主动请求出嫁匈奴。

    换句话来说,王昭君之所以要出塞,是赌气而行,与画工毛延寿无关。然而,这里就要涉及到第二个问题:王昭君主动出嫁匈奴,跟毛延寿的死有关吗?

    我认为,此两者有很大关系。众所周知,中国历史,向来都有替皇权开脱,美化政治的毛病。这最明显的特点,就是从夏朝以来,昏君沉溺美色误国殃民,往往到了士大夫那里,就成了红颜误国。基于这个替君开罪的光荣而悠久的传统思维,我认为,后人将皇帝误将美女王昭君,送给呼韩邪单于的罪过,推到毛延寿身上,事实上就是编辑一个毛延寿索贿的故事,替皇帝开脱。

    不过,我认为毛延寿的确该死。因为他是画工,专门负责替皇帝物色美女的,现在让王昭君变成漏网大鱼,错嫁外国人,至少他是犯了渎职罪。这个罪,恰好让后来写笔记小说的人,找到了一个想象的空隙,插入了索贿不行的故事。

    第三个问题,王昭君出塞,汉匈之间五十年无战事,替国家立下了汗马功劳,值得可歌可泣,是这样吗?

    要回答这个问题,一两句话说很难说清楚的。的确,王昭君出塞,汉匈无事数十年,这其中有一部分是王昭君的功劳。但是,她那份功劳,被文学作品无尽地夸大了。

    曾记否,汉武大帝时代,刘彻曾派刘氏宗室一翁主,下嫁乌孙国。后来,乌孙老国王死了,又嫁其儿子,生儿育女,终老西域。除此之外,还有好久没留名的美女,无论她们是嫁给匈奴,或者西域某王国,为何她们都没有留名千古,而偏偏王昭君却创造了一个个美丽的传说呢?

    归根到底,是王昭君碰上了好时代。首先,王昭美的确长得很美,美得惊动了汉朝中央皇帝,心里仿佛受了千般委屈,不得不忍气吞声。所以她能被呼韩邪父子吹捧。最重要的是,王昭君背后倚仗着家厚雄厚,实力强势的汉朝娘家。

    难道不是吗?呼韩邪为什么主动上门求婚,那是因为他心里怕。怕啥时不小心得罪汉朝,而且还可能连汉朝皇帝都不知道怎么回事,汉朝驻边大将就让他变为郅支单于第二。所以,为了讨好汉朝,为了向汉朝表诚心,为了以防不测,他必须表态愿意做个好女婿。

    现在,呼韩邪本来也就想当个安份的女婿,没想到汉朝如此厚道,竟然把汉朝第一美女王昭君送给他。这叫啥?因祸得罪,谢天谢天,谢皇恩浩荡啊。

    所以,为了报答汉朝龙恩,回国后,呼韩邪单于马上修了一封书。书中仿佛洋溢着中了五千万巨奖的激动之情,里面是这样写的:“请中央把汉朝边境驻军撤了吧,让战士回家种田,守边的任务就交给我呼韩邪单于,匈奴愿世世代代替汉朝守边。汉匈友谊,将万古长青。”

    请注意,呼韩邪单于是发自内心的呐喊,他没想过忽悠汉朝,更不是什么心术不正,耍弄阴谋诡计。

    刘奭读完这封信后,心里特不是滋味。如果画工们勤快点,或者自己多关心宫女们的动态新闻,也不至于把王昭君错嫁匈奴王。现在好了,呼韩邪单于得了便宜,便马上卖起乖来,他这个乖,到底要不要接下呢?

    尽管刘奭心里有阴影,还好的是,他还没被气昏。他很清醒的把书信交给有关部门,开会讨论,就这事表个态。结果很快就出来了,绝大部分人都同意呼韩邪单于表忠心的做法。但是,只有一个人,提出了异议。

    持反对意见的人,是个宫廷禁卫官。他给刘奭写了一封书,洋洋洒洒,绝不输于写奏大师刘向。在那封书里,这个在宫中行走的官员,提出了十条反对理由。为了不影响阅读,我就不一一罗列,只罗列其中一条:撤掉边防军,边境和平,匈奴单于会认为那是他们的功劳,就会趁机加价。如果哪天他们狮子大开口,汉朝无法满足他们,战火就会重燃。到那时,汉朝再去重筑边境驻营地,为时已晚。

    总之:撤除边防军,不是保持永久和平,控制匈奴的长远策略。

    刘奭一看,心里一惊,这么明显易懂的道理,汉朝那巨儒高官,怎么就没几人能看到呢?

    刘奭决定听从以上意见。于是,他派人去向呼韩邪解释,单于的厚意,皇帝领了。不过,汉朝的边防军,还是不能撤掉。请单于不要多心,这主要不是用它来防匈奴,而是防中原那些流氓,突然越境出去,骚扰你们。

    呼韩邪单于一听,明白了。故事又结局很老套,不久,呼韩邪单于封王昭君为宁胡皇后,俩人过上了幸福美满的生活。后来,他们俩又有了爱情结晶,王昭君替呼韩邪王生下一子。

    呼韩邪单于是幸福了,可就苦了王昭君。三年后,呼韩邪单于死了,按照匈奴习俗,王昭君不得不又嫁了呼韩邪单于的长子,又生了两女。美丽而忧伤的王昭君,就像压在天平称上的一根稻草,保持着两边不法码的平衡——她让汉匈近六十年和平无事。

    烟花一般的女子,消沉了美丽的青春,枯黄的薄纸上,只留下惊艳的目光,无穷的怨词歌咏。以卑微之身,撑住了汉朝盛世徐徐落下的帷幕,纵使花容尽去,葬身他乡,那又何防?因为,在北风狂乱中,传说已经化为不老的传奇。

    三、拐点:太子命运

    刘奭这辈子,人不傻,头不笨,可因为性格问题,常常做傻事。他这辈子做的最傻的一件事,就是娶了一个厉害的女人当老婆。这女人厉害到什么程度?有一点足够说明她的能量:在《汉书》当中,唯一被独自立传的女人,唯有她一个,甚至连开国皇后吕雉,都不能与之相提并论。

    这个厉害得可怕的女人,她的名字,就叫——王政君。

    每一个牛人的背后,似乎都有一个美丽的传说。吕雉很牛,可是关于她的出生,却没啥传说。反正就是生了,长大了,然后被父亲推出去嫁人了。可是王政君不同,她出生有传说,经历亦传奇,甚至可以跟汉武大帝老妈有得一拼。

    长安城中有个叫王禁的,时为延尉史,娶妻生女,名唤王政君。王禁妻子替他生了几个孩子后,突然赌气,玩失踪了。究其原因,原来是王禁好色,又娶几个女人当小的,所以原配渐渐失宠,干脆一走了之,改嫁他人。

    据说,王政君老妈怀她的时候,梦月入怀,然后就生下了她。即使这样,王政君从小还是失去了母爱。就这样,不知不觉地长大,然后莫名其妙的被推出去嫁人。

    王禁首先替女儿物色了一门亲事,说好了什么时候要嫁,但是离奇的事出现了,还没等王政君嫁过去的时候,对方莫名其妙的一脚登天了。

    于是,王禁只好替女儿再物色人选,这次攀上的是一个富贵人家,人唤东平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