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轩网 > > 那时汉朝(1-7部) > 第280章
    双方说好,要将王政君嫁过去当姬妃,可是离奇的事情又发生了,还没等王政君嫁出门时,东平王莫名其妙的死了。

    事先说好的两门亲事,都没有成功。王禁很郁闷,心里加纳闷,于是他就想,他这女儿是不是天生就是个克夫星,嫁不出去了。王禁决定找人替她算一卦,结果一出来,他被吓了一跳。

    占卜的只给王禁说了一句:当大贵,不可言。

    意思就是说,王政君将来肯定大贵,而且贵不可言。什么叫贵不可言,就是嫁给诸侯王都是下嫁了,给皇帝当夫人,马马虎虎,如果是当皇后,那才恰恰好。

    算命先生的话,王禁信了。于是,他决定赌一把,从此教女儿读书,并教她玩音乐学击鼓。就在王政君十八岁那年,王禁很顺利地很女儿送入后宫。一年后,她的命运从此与众不同。

    那时,汉朝的太子,正是刘奭。当时,刘奭和一个姓司马的女人玩得很好,没想到不久,对方就病得快要死了。司马氏死前,以无限悲愤的语气对刘奭说:“我之所以被折磨死,完是宫中其他妾诅咒我早死,想取而代之!”

    那话既出,多情种子刘奭信了。不久,司马氏果然死了,无限悲痛的刘奭也跟着病了,而且还对天发誓,再也不接近宫中任何一个女人。但是,刘奭那翻话却急死了一个人。

    那个人,就是他的父亲刘病已。

    太子不肯让宫女接近,就肯定没有后代。没有后代,那这汉朝江山传给谁?不要说传给外人,就算传给刘氏宗族,那天下肯定又要乱套了。一想到这,刘病已就心急如焚。于是,刘病已决定从后宫,另选五个宫女,送给刘奭供选。一切都按上天设计的游戏走,王政君就在其中。

    把五个宫女送入太子宫中的人,是刘奭的养母王皇后。等刘奭过目后,王皇后就叫人问刘奭到底喜欢上哪个了。心不在焉的刘奭,为应付皇后,只好敷衍地说了一句:“其中有一个还可以吧。”

    刘奭不指名,不道姓,他本来也对谁没感兴趣,可是这么一说,王皇后竟然把目光锁住了一个人。神奇的历史,偶然的命运,这时显示出了强大的力量。

    当时,挨着刘奭坐的人,正是王政君。同时,王政君穿着一件宽大的红色上衣,显得特别醒目。于是,王皇后当即断定,刘奭说其中那个还可以的人,肯定就是她了。一切都顺理成章了。王皇后派人将王政君送入宫中,接着,刘奭就被搞定了。让刘病已和王皇后开心的是,不久,王政君怀上了,生了一个儿子。

    要必要说明,刘奭跟过数十姬妾,没有一个怀上。没想到,王政君一到,就什么问题都解决了。苦等孙子的刘病已,终于当上祖父,高兴得就差没翻跟斗了。于是乎,他亲自替孙子取了一个名叫——刘骜。刘骜长大后,还经常被刘病已带在左右,宝贝得不得了。

    看上去,这一切是多么完美。

    事实上,我们都错了。埋葬汉朝的,正是眼前这个顺乎天意的王政君。这个女人,自登场之时,低调从容,手腕老辣,不得不让人对她刮目相看。

    当她第一次出现在刘奭面前时,紧挨着坐下,不是偶然,唯独穿着鲜艳性感上衣的,也不是偶然。当他被送入宫中,顺利怀孕的,更不是偶然。我认为,王政君能在后宫脱颖而出,应该归功于她的应对能力,及她背后强大的策划团队。正因为这样,王政君一步一步地,朝着自己设计的未来走去。

    然而,这注定是一条坎坷崎岖,风雨多变的路。在刘奭晚年的时候,王政君面临着一场残酷的考验。这个考验就是——种种迹象表明,太子刘骜有可能被废掉的危险。

    皇帝晚年想废太子,自从开国皇帝刘邦开了这个坏头后,似乎成了汉朝光荣而悠久的传统。刘奭之所以想废掉太子,其想法简直就是当年刘邦的克隆版。

    情况是这样的:王政君老了,刘奭重新宠上了另外一个小老婆。小老婆姓傅,在后宫等级中,属于第一级,所以人称傅昭仪。博得皇帝欢爱的小傅,替刘奭生了个儿子,名叫刘康。所谓,爱乌及乌,刘奭因为宠上了傅昭仪,所以特别疼受刘康。于是他就想,要不要把刘骜拉下来,把刘康推上去呢。

    当然,刘奭仅此理由换太子,那是不充分的。刘奭管国家无术,但在文学艺术方面,相当有造诣。为了体现他的专长,还经常在后宫聚众表演,无人能及。可是,后来却有一个人,在音乐方面,能够与他互相应和了。而这个人,就是傅昭仪的儿子刘康。

    老婆多情体贴,儿子聪明伶俐,这更让刘奭坚定了换太子的想法。这个想法,一直左右着刘奭的脑袋,甚至病重时,只让刘康在床前服侍,刘骜想到门外挤着缝朝里面看的机会,都没得到。

    更危险的还有,此时病重的刘奭,突然派人去查询当年汉景帝刘启,是按什么程序将太子刘荣废掉的。这的确太可怕了,消息一传出,王政君及太子,甚至整个王氏家族都坐立不安了。

    怎么办?当年吕雉孤独无助的时候,幸好是张良出了个好主意。如今去哪里找张良,谁是拯救王家的张良?于是,王政君召集家族会议,大家都手足无措。就在众人濒临绝望的时候,王政君突然想到了一个人。

    举目汉朝,谁最有话语权?可能有人马上就想到了,那肯定是石显了。石显是多牛的人呀,整死一个接一个,仍外面告他的人一批接一批,他仍然稳坐泰山,纹丝不动。可见,这人的政治功力,那不是一般的了得。所以,想让刘奭不要乱动,首先必须争取石显,而争取石显的支持,必须得先争取另外一个人的支持。

    曾经,石显是跟大司马史高一伙的,现在,史高已经不在人世了,接任史高的人,是史高的儿子史丹。最重要的是,史丹是刘奭的亲信,最最重要的还有,在刘奭那里,史丹拥有别人不敢企及的通行证,那就是——可以自由单独出入刘奭的寝室。

    事实上,王政君根本就不用争取,因为史丹本来就是刘骜的坚定拥护者。现在,该是让史丹出手的时候了。

    有一天,史丹打听到刘奭一个在床上躺着,拔脚就朝宫里跑,当他闯到刘奭床前时,果真只好皇帝一人躺着。于是,史丹就跪在地上猛嗑头。一边嗑着,一边就呜呜地哭了起来。

    那时,史丹也是一大把年纪的人了,他那苍劲有力的哭声,搞得刘奭心里很难受,于是问道,您老哭什什么呢?

    史丹也不客气了,放开说道:“陛下封刘骜作太子,也有十余年了吧。这些年来,太子名声在外,国人民极力拥护他。没想到,陛下宠爱太子,惹得天下流言纷飞,连大街上的大妈大叔都认为,太子地位不保。”

    史丹吞了一口气,接着说道:“如果太子地位不保,汉朝众公卿,将誓死相争。现在,我就先当第一个表率。”

    史丹的语气很明显了,如果想换太子,首先从他身上踩过去。如果踩不过去,就不要换。所谓,光脚的不怕穿鞋的,狠的就怕猛的。刘奭一听,心里凉了截,只见他摇着头说道:“谁说我要换太子,你这话是从哪里听来的,没这回事!”

    刘奭接着解释道:“王皇后干得好好的,没出啥毛病,还有宣帝生前,也极疼爱太子,我凭什么要废他呢?”

    说得的确有道理。史丹一听,又猛地嗑头道:“现在我明白了,是我错听流言,请陛下将我处分吧。”

    刘奭挥挥手,说道:“我估计快不行了,你就好好辅佐太子吧,不要辜负我的重托。”

    公元前33年,夏天,五月二十四日。刘奭崩于未央宫。阿弥陀佛,太子位终于保住了。我想,这应该是王政君心里想要说的话了。

    第六十一章混帐时代

    一、小人多难

    公元前33年,六月二十二日,刘骜顺利即位。两个月前,刘骜能保住太子,石显是出过力的,参过股的。然而,现在按股份分红,收益最大的是王政君,石显想分红,可是有一个去跳出来吼道:坚决不分石显一分。

    跳出来吼声的人,是宰相匡衡。他能吼出那声来,多么的不容易啊。他盼星星盼月亮,终于盼来了今天,现在终于把内心的苦闷吐出来了。

    以前,在汉朝中央,无人不认为,匡衡和石显是一伙的,俩人里应外合,怎的刘奭刚走了,那茶就凉了呢。事实上,外人有所不知,匡衡和石显根本不是一伙的,而是迫于石显淫威,不得不低头装乖卖傻的。

    怎么会是一伙呢?要知道,石显是宦官,知识水平很低,稍有点骨气的,都耻于跟这些被阉的人为伍。然而,情势压迫人,自从御史大夫被石显整死后,不要说匡衡,就是匡衡的前任丞相,也都不得不向石显做服贴状。

    也就是说,一直以来,石显充分的都是真小人,而匡衡不过是假小人。在他的内心深处,生存固然重要,政治信仰一样不可或缺。

    看来,石显这个真小人,真是难做人啊。

    在中国古代政坛上,有两类人最容易生存,那就是假君子,假小人;另外两类人最不易活下来,那就是真君子,真小人。真君子,一出来就站在了道德制高点,所以威风凛凛,天所畏惧。然而树大招风,暗箭难防,最后难免被人拿下。

    我认为,真君子即使死了,也有块碑。命好的,没过多久就会被翻案平反。然而真小人不一样,一踏上这条船,就是一去不再复返。生前防明枪,暗箭,死后难逃被挖坟洒骨之苦,那种滋味的确不是常人所知道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