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轩网 > > 那时汉朝(1-7部) > 第277章
    时间飞得好快,仿佛才一眨眼,此事一过就已经八年了。

    八年以来,汉朝官场舞台,早就换了几拨人了。但是,能够混上台面的,来头都不小。比如,眼前这个匡衡。

    匡衡,字稚圭,祖籍东海承(今苍山兰陵镇),和曾经的牛人萧望之是老乡。萧望之世代务农,到他那一代,冒然弃农拜名师,搞起学术,一整就是天下闻名,实在不易。无独有偶,匡衡世代亦是务农,到他这代,也决意弃农从学,搞起了学术。

    萧望之搞学术,没听说经费紧张,倒是听说他拜了不少名师,比如就拜夏侯胜为师。关于夏侯胜的故事,我们就不多说了。那个牛人,收了萧望之与黄霸那样的学生,他这辈子够本了,没啥后悔的了。

    可是匡衡转型找出路,的确不容易。主要的原因是,他很穷。穷到什么程度?穷到到处替人打工为生。这还不算啥的,他竟然还穷到,夜里点不起灯来读书。可偏他精力过人,不读书他睡不着觉。于是乎,他想到一招——借光。

    在中国历史上,读书人刻苦读书的版本,说也说不完。然而能成为经典的,无非以下三种:囊萤映雪,悬梁刺股,凿壁偷光。

    囊萤的主人公是车胤;映雪的主人公则是孙康;悬梁的主人公是孙敬;刺股的主人公是苏秦;凿壁偷光的主人公,则是眼前的匡衡。

    所谓,不吃苦中苦,怎为人上人。精力过人的匡衡,通过数年的勤工俭学,终于练得了盖世神功。此神功就是——解读《诗经》。

    在汉朝,你要想在学术界混,就得精通经学。经学规定书目,就是六经:《诗经》《尚书》《仪礼》《乐经》《周易》、《春秋》。不要说熟读六经,只要你成为其中一科经书的牛人,足可够吃这辈子了。

    夏侯胜精通《尚书》,还自创了小夏侯学,天下无敌。萧望之精治《齐诗》,所以很吃得开,在仕途上一路高奏凯歌。匡衡精讲《诗经》,已经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甚至有人还编出童谣说:不要说《诗》,匡衡来了;匡衡说诗,听无不眉开眼笑。

    可是,精于解《诗》的匡衡,仍然活得不成人样。问题不在别的,而在于考试。

    在汉朝,无论你有多大学问,想谋取官职,就得规规矩矩的参加考试。考中甲科者,可为郎中;中乙科的,可做太子舍人;得丙科的,可补文学掌故。可是学术精湛的匡衡,考试技巧,却是一塌糊涂。一连考过去,一连败下来。屡考屡败,惨不忍睹。

    惨到什么程度?他连考八次,啥科都没中。不过,他身上有着偷光苦读的精神,屡败屡战,第九次参加考试,终于赢得一个惨胜——中了丙科。

    差是差了点,总算是考中了。考中的匡衡,马上被补为太常掌故。路漫漫其修远兮,抬头看天,低头看路,匡衡的路,还很长很长。

    匡衡很失意,心有郁结却不能鸣之。然而这时,他的诸多同行,对他的冷遇表示不平,于是纷纷上书对皇帝说,像匡衡这等人才,不应该呆在地方,应该把他调到中央去做文学。

    那时,好儒的刘奭还是太子,只能靠边站,想说话都插不上嘴。能够拍板说事的,只有刘病已。替匡衡说话的奏书,刘病已也看到了。他想了想,找来时为太子太傅萧望之,说,传闻匡衡学问甚高,麻烦你跑一趟,帮我去验证一下。

    萧望之找了一助手,把匡衡召到京城,面对面聊了一回。考核完毕,萧望之向刘病已报告,匡衡学术水平,不是吹的好,他是真的好。

    刘病已一听,支了一声,哦,我知道了。

    匡衡还在京师,因为他得等皇帝回音。从老乡萧望之对他的欣赏语气中,人有理由满怀希望,信心足足。然而不久,终于有回音了。匡衡只等到了一句冰凉的话:先回平原做文学吧。

    就这样,刘病已就将匡衡打发了。匡衡这辈子,穷过,苦过,多次跌倒过,却从未后悔过。他知道天生命运多舛,尊重上苍的安排。然而这次,对于刘病已的冷遇,他惆然若失,却又莫名其妙。

    如果你爱我,就将我召来京城;如果你恨我,也可以将我召来京城。但是,皇帝到底是爱我还是恨我呢?真是爱我,连学术大师萧望之都赞不绝口了,为什么皇帝您不将我留在京城?如果你恨我,何必如此打击一介小民,与我过不去呢?

    匡衡突然明白了一个道理:人生如戏,命运多作弄。漫漫人生路上,敌人不可怕,可怕的是自己挺不住。咬着牙,忍着泪,一定要挺住。

    事实证明,他挺过来了。

    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不可否认,刘病已是匡稀的冬天,而属于他的那个春天,则是刘奭。刘病已崩后,刘奭接班,匡衡犹如一匹长期陷于泥潭的好马,突然拔足而出,奔上了康庄大道。

    提拔匡衡的人,不是别人,正是大司马史高。我们知道,史高之所以登上大司马高职,不是他有啥本事,而是沾了外戚的光。所以,他的副手萧望之对他很不感冒。

    以学术为尊的萧望之,于是联合别人,把大司马史高架空了。于是,萧望之说什么,刘奭就做什么,大司马史高就成了纯看客和装饰人物了。所以,史高一想起那事,心里就想骂娘。但是,他只能是在心里骂,又不能骂出口。

    这时,有一政治投机客找到了史高。他对史高分析道:“你知道为什么职位那么高,却没人理你吗?那是因为你是贵戚,名声不好。为什么你名声不好,因为你只顾自己,不懂得推荐贤人。如果想博取名声,就得任贤。”

    最后,这位巧舌如簧的游客,话语一转,说到了重点:“我认为匡衡是难得一贤人,你应该重用他。”

    史高认为此游客说的很在理。以上那翻话,说得好听是任贤,说得俗点是附风雅,宠络士人,结为党私。真可谓,听君一席话,胜读数年书啊。于是乎,史高马上就接见匡衡,然后向刘奭推荐。

    一下子,匡衡仿佛是搭上了顺风车,先被刘奭任命为郎中,不久升为博士,再不久又升至给事中。要想为郎中,先为甲科。匡衡拼死拼活考不上的,只不过是皇帝一句话,而且还将他将来的路,铺平了。

    匡衡之所以被刘奭看中,不仅是游客及史高的功能,更主要的是,刘奭是真的太喜欢匡衡了。匡衡之所以被刘奭喜欢,认真推究,萧望之功不可没。

    当年,刘奭为太子时,萧望之就是他的太傅。在萧望之的教导和指引下,刘奭不但迷上儒学,也爱上儒生。此中优点,正是刘病已所缺少的。刘病已表面尊重儒生,骨子里却顽固地认为,儒生迂腐死板,很不靠谱。

    在儒家六经当中,刘奭最爱《诗经》,偏匡衡又是研究《诗经》的绝顶高手。所以匡衡和刘奭的相遇,是鱼和水的相遇,难舍其爱。正因为如此,匡衡终于挥一挥手,作别西边的暗淡,一路高歌猛进,做太子太傅,又迁为御史大夫,最后登上了丞相位。

    在汉朝丞相当中,匡衡也算是一个划时代人物。屈指算来,他应该是第一个以学术大师身份,登上政治顶峰的人。当年,萧望之距离丞相仅一目之遥,终没有实现登峰。现在,所有的空白和荣光,都让匡衡填补了。

    终于相信了那句古话:不吃苦中苦,怎能为人上人!

    匡衡为跟陈汤较上劲,事实上两方也没听说有过节,问题是出在另外一个人身上,那个人,就是陈汤的上司甘延寿。事情是这样的:甘延寿出征讨伐郅支单于前,宫中有个实权人物,一下子将他看中,仿佛料定他是潜力股,主动跑上门来,要给他说亲。他对甘延寿说,我把我家姐姐嫁给你,咱们俩做个亲家,您说中不?

    然而,甘延寿两话不说,直接吼出一句:不行!

    一下子,那人脸就拉黑了,只好灰溜溜地走了。亲家没做成,竟然做成了仇家。甘延寿实在牛,数天之下,没人敢得罪的人,他竟然眼不眨,心不跳,顶天立地,气势昂扬地把人家得罪了。因为,他得罪的那个人,正是刘奭身边最红的人——石显。

    当初,萧望之牛吧,刘向牛吧,可又怎么样了,现在一个化鬼了,一个还无所事事地游荡着。可是,石显要修理甘延寿,关匡衡什么事呢?回答是,这事关系大着呢。

    匡衡是怎么爬上来的?是大司马史高提拔的。当初,大司马史高被萧望之压得动弹不得,只好求助石显,终于把萧望之集团搞掉。尽管说,大司马史高下台了,但是他的集团还在,他的继任者,还跟着石显合作。事实上,你不合作也得合作。石显既然能搞死萧望之,搞死几个声望远不如萧望之的人,简单得很。

    这下子终于看出来了吧,是石显想整甘延寿,于是就让丞相匡衡及御史大夫一起配合他。配合得好,前途光明,配合不好,连根一起拔。所以说,匡衡做小人,都是被逼的。在匡衡无比幽深的内心远处,谁也不知道,他对石显埋藏着一种什么样的怨火。

    石显和匡衡怎么整甘延寿,心中早已有底。他们最直接的办法,就是否定甘延寿的战功。要否定甘延寿,只好顺连陈汤一起否定了。这个世界本来冤大头就多,让陈汤当冤大头,多也一个人也不过份。

    甘延寿和陈汤的战功,是摆得上桌面,经得起鬼神检验,怎么石显和匡衡想否定就能否定。事实上,对匡衡来说,这事一点也不难。

    在这个世界上,鬼神不可怕,就可怕的是长在人嘴里的那根舌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