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轩网 > > 那时汉朝(1-7部) > 第293章
    曾记否,当年就是因为她,刘骜差点被废掉,当不成皇帝了。还好,时过境迁,大家都不追究那事了,两家之间,不但相处是好,还特别融洽。

    此次刘欣进京朝见皇帝,傅昭仪也跟来了。顺便说一下,刘欣的生母姓丁,人称丁姬。这个女人只管生孩子,培养孩子的任务,却是由傅昭仪一手完成的。所以,刘欣特别留恋这个祖母,祖母也一样,特别疼爱这个孙子。

    傅昭仪随刘欣进长安,当然不是蹭孙子的方便,到京城旅游观光。她是为实现一个光荣的使命而来的。这个使命,就是把刘欣推向长安,君临天下。

    而要实现这个梦想,接受刘骜考察是一个关键,还有另关键的就是,她必须去见一个人。那个人,当然就是王太后。

    刘骜对刘康的感情好,事实上王太后对傅昭仪,一向都是以好姐妹的态度接侍的。傅昭仪见到王太后,俩人关起房门闲聊。最后,就聊到了皇帝侯选人问题上。

    没人知道俩姐妹聊了什么,但是傅昭仪见过王太后之后,浑身像灌满了力气,端着贵重礼物,连续去见了三个人。

    傅昭仪这是干嘛?当然是贿赂。贿赂谁?他们分别是赵飞燕姐妹,以及王太后的弟弟,骠骑将军王根。

    不容置疑,这一切都是策划好的。王太后肯定是对傅昭仪点过头的,而为了不节外生枝,王太后肯定和傅昭仪商量好了,必须将刘骜身边那两只妖精收买。同时,还有能说得了话的王根。

    谜底终于解开了。王太后承认赵飞燕,完是为了傅昭仪的孙子刘欣,能够接任着想。王太后需要赵飞燕,赵飞燕更需要王太后。这个道理,赵飞燕比谁都清楚。于是乎,赵飞燕姐妹很顺利的,被傅昭仪拿下了,同意接受替刘欣打广告。

    路已经铺好了,现在,就只是个时间问题了。

    四、拍板

    一年之计在于春。第二年(公元前8年),又是一个春天,正月。刘骜召集了一个重要会议,参加人员大约如下:丞相翟方进,御史大夫孔光,右将军,后将军等人。

    刘骜的议题是,请大家论证,刘兴和刘欣俩人,谁适合继承帝位?

    这是一个麻烦问题。大家你看看我,我看看你,故做沉思状。接着,这几个人就陆续发言。丞相翟方进,右将军及左将军意见一致,他们的看法是,做皇帝,还是刘欣靠谱。

    理由呢?以翟方进为代表的一方认为:《礼经》上说兄弟的儿子,就是自己的儿子。只要当了继承人,自然就是你的儿子。这个说法,我们十分认同。

    刘骜点点头,问御史大夫孔光,他们都说完了,您意下如何?

    孔光好像还在沉思,过了一会儿,他才慢悠悠地说道:“我选刘兴。根据是,依照礼教选择继承人,都要看血缘关系。谁跟陛下关系最近?当然是刘兴。”

    孔光接着说:“丞相搬出了《礼经》作理由,我在《书经》里也翻到一句话,说商朝继承君位,都是兄终弟及。所以,让弟弟来接哥哥的班,靠谱还是其次,主要还是合情合理,大服人心。”

    孔光,字子夏,孔子第十四世孙。其父孔霸,当过刘骜老爹的老师,在汉元帝时代,曾被刘骜老爹多次提拔为丞相,都被拒绝了。拒绝的理由很充分,就是没有当大官的喜好,还是留给喜欢的人当吧。

    孔光是孔霸幼子,继承了祖宗的学术基因,打小的梦想就是为儒学的垄断事业添砖加瓦,不求闻达于诸侯,只求学术在人间。不过孔子说过,学而优而仕。基于这个思想,孔光也不排斥当官,竟然还当上了御史大夫。

    无欲则刚,随遇而安,一直都是孔光人生修养的信条。你叫他提意见,他就凭他良心去说,从不违背内心的道德准则,想委屈他,想都别想。他只负责说,从不负责结果。如果你不喜欢,就当是放气,他也不会据理力争。如果想让他为直名跟人玩命,这种赔本的事,他从来不干。

    所以一直以来,孔光活得很诗意,很从容,很自在,也很得意。这是一种上了档次的境界,那是一般俗人不能读懂的。比如,丞相翟方进和他就不是同一条道的。

    翟方进,字子威。在西汉官场,有诸多人物都是苦孩子出身,翟方进是一个。翟方进家里很穷,父亲好不容易在郡里混出头了,却在他十二三岁时就去世了。当时,翟方进正在郡太守府中打工,生活极为苦闷。

    他苦闷,是因为总不甘心一辈子打工混日子。然而他除了打工,总是看不到生活的希望。于是乎他就去找人看相。看相的却鼓励他道:你命中注定要封侯,好好干吧,年轻人。

    当你长年混在一个小公司里,天天加班,没有假期,而且还没有加班费。突然街上有一算命的,对你说,看你面相,你将来肯定是亿万富翁,好好干吧年轻人。你说,你会信那鬼话吗?

    但是,翟方进还是信了。在命运的长河中,套用奥运会的那句话——一切皆有可能。翟方进想想,如果继承呆在郡守,不要说这辈子想封侯,就是十辈子都别想,侯位不会是从开上掉下来,砸到你身上去的。

    命运是三分靠注定,七分靠打拼。走吧,离开这鬼地方,到外面闯世界去。去哪里?今天的人,想玩艺术,都往北京。翟方进说,他是要去求学,肯定是去长安城啦。

    翟方进家里还有一后母,俩人感情很好。可是为了伟大光辉的前程,他必须抛弃家庭,义无反顾,勇往前奔。他就对后母说,您老留在家里吧,等我混出头了,回来接您。

    后母听得很伤感。因为翟方进年纪很不小,外面的世界很精彩,外面的世界也很不安,心里特不放心。于是,后母叹息着说道,你去长安,我不拦你,但是请让我跟着你去吧,这样我好照顾你。

    就这样,翟方进和后母一路漂到了长安城。后母织鞋上街摆卖,以供方进同学读书。翟方进从来不敢懈怠,到处走学拜师,十余年过去了,他终于从某博士那里学得了《春秋》的盖世神功。

    学得神功后,翟方进参加考试,一举成功。他仿佛从一条微暗的门缝里,挤进了一座富丽堂皇的宫殿。冥冥之事,他发现命运不是幻觉,它像一个真实的梦正在慢慢让他靠近。

    人身江湖,就必须创造属于他的传说。翟方进是这样想的,他做到了。长年的官场经验,已经把他训练成一只嗅觉极度灵敏的动物。天上刮什么风,他基本就难判断,地上就要下什么雨。这是他的本事,他靠着这个本事,一直混到丞相位。

    按汉朝规矩,只要当了丞相,理所当然就会被封侯。当年看相先生的话,终于应验了。

    在汉朝官场上,当官就好像是做人。有些人天生烈性,拼死拼活就想争个贞洁牌坊,比如王章。为了替王商伸张正义,连命都不要就跟王凤拼了。有些人性格懒散,随遇而安,就是想做个经典小资。读读书,写写字,做做官,喝喝茶,甚至还可以休年假跑出去旅游。比如孔光,就如此类。

    还有的,为了荣华富贵,死都要傍大款当二奶。以上所说的翟方进,就是经典代表。王太后及王家外戚,就是他的大款,收人钱财,替人消灾。时刻准备着,替老板们排忧解难,从来都是他的第一责任。

    在翟方进看来,刘骜今天召开的这个常务会议,不过是按程序走过场罢了。谁当皇帝,王太后都点头了,连赵飞燕姐姐都被收买了,王根也被搞定了。你说,他这个挂羊名卖狗肉的丞相,除了迎合皇帝,那还有啥说的。

    唯一感到欣尉的就是,他今天所说的,将作为有效证据之一,进入皇帝挑选的法律程序。果然很凑效,按少数服从多数的法律原则,刘骜决定选刘欣为接班人。

    二月九日,刘骜下诏,封刘欣为皇太子。

    刘骜知道,让刘欣接他的班,刘兴肯定很伤心。于是,为了安慰刘兴那个愣头青,给他增加了三万户的采邑,算是对他情感失落的补偿。

    办完这事,刘骜就派人告诉孔光,他不适合做御史大夫的工作,换个岗吧。岗位已经安排好了,职位就是司法部长(廷尉)。

    职位是被换了,还不至于那么惨。这只是刘骜对孔光的一个小小的惩罚。其实呢,刘骜恨的不是孔光说了真话,而是孔光做为孔氏儒家思想垄断公司后人,竟然不懂如果按兄终弟及的方式接班,那样会给刘骜带来的多大伤害。

    按照礼教规定,哥哥死后,不能跟老弟死后的牌位同时进入祭庙。如果刘骜真把皇位传给刘兴,等到刘兴死后,刘兴的继承人肯定要把刘兴牌们摆进去,把刘骜的牌位拉出来。如此一算,那不亏大了吗?

    人这辈子,不仅仅是为了在世上潇洒走一回,更要为了死后,能够被摆进宗庙里被供奉,多啃几年死猪肉。如果连这点都做不到,那不是白活了吗?

    这是一个很自私的现实问题,也是个根本性的利益问题。孔光就知道为血缘关系着想,又没有替刘骜着想过?不为皇帝着想的孩子,怎么算好孩子呢?

    亏本的事,刘骜从来不做,赚钱的人,他肯定是要做了。又按礼教规定,如果过继给别人当儿子,就应该改口叫自己的父母为叔叔阿姨。如果过继方是伯伯,也不能叫伯伯了,也应该改口叫父亲。

    不改口,后果很严重。严重到的程度,就是国上下,都可以集体联合弹劾你,让你坐立不安,内外不是人。

    当年,刘贺被迎进长安城的时候,不满自己被过继,但又不敢明说,只好偷偷地去祭祀自己的父亲,没想到这成了霍光罢免他的理由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