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会上,霍光宣布讨论议题:皇帝刘贺混帐,危害国家安,请大家就这事讨论如何处置。
在场所有官员,犹如被晴天霹雳击中一般,都做木偶状。场雅雀无声,没人敢站出来哼哈一声。
然而不久,有人站起来了。站起来的人,是杜延年。杜延年首先向刘贺开炮:先帝刘彻将国家托付于霍大将军,将军忠心治国,天下平安。然而刘贺及其属下,自从进了长安,犹如火煮开水,搞得天下沸沸扬扬,鸡犬不宁。如此下去,国将不国,霍大将军又有何脸面见于先帝地下。我认为,今天大家必须统一意见,做出处理决定。所以我又建议,对于那些见风使舵,最后才响应的,当场格杀。
所有人都听明白了,今天这场大会就是谋划好的。要想竖着走出大门,必须站到霍光一边。于是,当杜延年话语刚落,所有人齐向霍光叩头,大喊将军英明,一切由将军说了算。
这个场面,霍光很是满意。此举说明,废掉刘贺已成功一半。接着,霍光率领文武百官,直接朝见上官太后,痛诉刘贺无道。骂完以后,霍光将他跟众官联名弹劾刘贺的书交了上去。
那个上官太后,就是霍光的外孙女。很快的,上官太后下诏:原昌邑王国的官员,一律不得入官;同时,召刘贺来见。
这招,就叫准备关门打狗。然而,刘贺还被蒙在古里。刘贺闻听上官太后召见,随即带着一帮人前往。
此时,霍光已在未央宫外守候。他告诉刘贺,今天只许你一人进宫,你的人通通在外等侯。
刘贺很是疑惑,问霍光:“为什么不让他们进来?”
霍光很客气地说:“对不起,这是上官太后的命令。”
顿时,刘贺心底涌起一股不祥之感。他知道今天这趟来,肯定是凶多吉少了。然而有多凶,他不知道。
事实上,刘贺的预感是对的。刘贺一人进宫后,他的人被赶到金马门外。他们一被逐到金马门外时,发现车骑将军张安世已经率领羽林军等候多时了。
此时,刘贺更是不妙。他进宫后,霍光安排几个宫廷随从引他上殿。一路上,刘贺倍感不安。他问随从,好像我那些从昌邑带来的人,也没犯什么罪,霍大将军为什么不让他们进宫?
陪侍的人,没有人能回答刘贺这个问题,也不敢回答这个问题。
刘贺又问:“那么,你们知道上官太后为什么要召见我吗?”
仍然是一片沉默的回答。最后,刘贺被引到金銮殿前,发现场面异常严肃压严。上官太后,装整高贵;左右卫士,手持兵器;文武百官,按序排列。刘贺的心,不禁地抽搐起来。
刘贺的末日到了。
这时,宫廷秘书长(尚书令)宣读弹劾书。弹劾书很长,概括起只有一句话:刘贺荒唐无道,登基二十七天,竟然做了一千一百二十七件不法之事。
按弹劾书所举事实计算,刘贺平均每天,就做了四十一件被人抓住把柄的事。这实在太可怕了。更可怕的是,刘贺一举一动,都被霍光记录在案。
这说明什么?大汉的长安,仍然霍光的长安。刘贺进了长安,处处被监视,却仍然胡搞乱来,真是烂透了。
刘贺那二十天的皇帝成长史,尚书令读得累,上官太后听得却一点都不累。那上官太后,是汉朝历史上最年轻的太后,只有十五六岁。她开始还听得津津有味,越往后听,越是气愤。中间甚至打断尚书令,跳起来大骂刘贺。
刘贺像只被拔光了毛的鸡,伏在地上一动也不敢动。
最后,终于宣读弹劾书完毕。上官太后两话不说,当场批准废掉刘贺。接着,霍光命令刘贺起身,接诏书,谢太后。这时,刘贺想申辩几句,霍光很不客气,亲自动手,解下刘贺身上玉玺带。
最后,霍光还算客气,扶着刘贺下殿,直送出金马门外。文武百官,都来相送。此情此景,不胜唏嘘。我们因为走得太远,而忘记了来时的路。刘贺却不知道,此时被送出长安,茫茫前路,却不知所归之处。
这时,刘贺向霍光拜辞,说道:“我实在太过愚蠢了,长安真不是我呆的地方。”
霍光流泪了。莫名的,他不知何来一阵感伤。他这眼泪,替刘贺流,也替自己流。回想当年,陈平周勃,迎代王刘恒进京,何等成功。大汉盛世,由孝文帝起。事隔多年,霍光又履行当年陈平之责,却迎来了一个混帐刘贺,刘贺也由此创造了汉朝历史上最短命皇帝的奇迹。这,怎么不叫人心痛悲哀啊。
但是,对刘贺来说,这一切都无所谓了。不久,汉朝群臣上奏,建议上官太后干脆连刘贺昌邑王的名号也罢掉算了,将他放逐汉中,从此远离政治。但是,这个建议被上官太后否决了。
最后,上官太后批准刘贺按原路返回昌邑国,赐他两千户,作为汤沐邑。刘贺当昌邑王时的部财产,仍归他所有。但是,作为惩罚,将昌邑王国撤除,改设为郡。
到此,刘贺犹如被武林高手废掉武功的邪派人物,终于结束他荒唐的混帐时代了。
第五十三章刘病已传奇
一、那个从地狱爬出来的孩子
刘贺走了,他从昌邑王国带来的二百号人,却被拖到长安街斩首。万事总有个意外,当年跟随刘贺的有俩人被赦免。他们分别是昌邑国中尉王吉,昌邑国郎中令龚遂。俩人因长期劝谏刘贺改过,有功,保住了脑袋。
霍光仿佛做了一场恶梦。一个月来,心力憔悴,精神不宁,长安终归平静。然而,现在还不能歇。摆平一事,又来一事。接下来,刘贺空出来的这个皇帝位,到底要留给谁呢?
留给广陵王刘胥?得了吧。招他入室,无异引狼入室,可能十个刘贺都不如他一个人折腾。留给燕刺王刘旦的儿子?那也不行。所谓造反之后,亦不得立。这是规矩。
那么,刘彻近亲还有人吗?答案是肯定的。这时,有人想到了一个人,一个几乎被世人遗忘的苦孩子。那个苦孩子,就是传说中一步一步从人间地狱爬出来的传奇人物。
当年,刘据被江充所逼,造反失败,最后只好带着儿女和姬妾集体逃亡到湖县。没想到就在湖县,三个儿子,一个女儿,以及所有姬妾都被追杀。其他人,反正与刘据交往过的,通通关进监狱,听侯处理。于是乎,一个与刘据有着血缘关系的人,却成为了当时世界最小的劳改犯。
那个劳改犯,名唤刘病已,又称曾皇孙。初,刘据跟纳一鲁国美女为妾,此人姓史,被封为良娣。汉朝姬妾分两级,一级为良娣,二级为孺子。又,刘据和史良娣生子刘进;再,刘据子刘进娶涿郡美女,生子刘病已。可怜的刘病已,注定为苦难而生。才出生几个月,可怕的巫蛊案面爆发,不幸沦为史上最小劳改犯。
不过,作为当时世界上最为特殊的劳改犯,刘病已还是享受到了极好的待遇,被关押在大鸿胪监狱。
然而,此时的刘病已还在吃奶。监狱只管犯人吃住,没听说过要管犯人吃奶。那时候,没有奶粉,也没有娃哈哈,刘病已怎么活下去?没人知道。
一个刚从黑暗的母胎里爬出来的小孩子,没看见几天光明的阳光,又被投入黑暗的监狱。我不知道,到底是他选择了命运,还是命运选择了他。生存还是死亡,刘病已无力思考,也不懂思考。但是,他在黑暗深处发出的啼哭之声,传出监狱,被一个善良的人听见了。
听见刘病已啼哭的人,名唤丙吉,鲁国人。初,丙吉在鲁国为狱吏;再,积功劳,被调往长安当了延尉右监;后,坐法失官。没想到,巫蛊案起,丙吉再度被起用,官复原职,专门负责审判大鸿胪监狱的劳改犯。
丙吉是鲁国人,刘病已祖母也是鲁国人。说起来,似乎还有些老乡情谊。丙吉很同情刘病已,但绝对不是因为刘病已祖母跟他是同乡。丙吉认为,在处理巫蛊案上,刘彻太过疯狂。所以,刘据很无辜,眼前这个孩子更无辜。为了无辜的孩子,他有必须出手相救。
首先,丙吉给刘病已找了两个奶妈。奶妈不是从监狱外引进来的,而是就地取材,从监狱女囚犯中找来的。其次,给刘病已换了一间干燥的病房。最后,丙吉坚持每隔一天,前来探望。
应该说,丙吉是刘病人生中第一个救命恩人。然而,可怕的巫蛊案犹如瘟疫似的,蔓延之广,时间之长,无不让人毛骨悚然。从长安到国,从几百人到数万人,从一年一拖再拖,拖了数年,仍然没完没了。
只要案件没有处理完毕,刘病已就不知出狱。于是乎,刘病已就在监狱中,最过了他人生最漫长最黑暗的最可怕的岁月。
正所谓,好仔难养。刘病已实在是太难养了。后来,刘彻病重,请巫师作法。那些吃饱了没事干的巫师,抬头望天,不知何来灵感,对刘彻说了一句话:监狱里有天子气!
这句话,让刘彻惊恐万分。莫名的,又激起了他无限杀机。很快的,他就下令:所有被关押在监狱里的囚犯,一律执行死刑。
这下子,刘病已死劫难逃了。
死神于深夜降临。来大鸿胪监狱执行命令的,是一个名唤郭穰的宫廷使者。然而,当郭穰如幽灵般飘到监狱大门,轻声叫开门时,却没人理他。
这是怎么回事?郭穰急了。他再提声叫道,开门,俺是来执行秘密任务的。然而,还是没人理他。
最后,郭穰几乎要吼起来了。他敲打着监狱大门叫道,难道死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