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不认帐的,是昆莫中子大禄。在昆莫所有儿子中,大禄最牛。既然牛了,就有牛的资本。大禄本身能打能战,属下有数万骑兵,天不怕地不怕。所以他一闻听岑陬抢了他可能得到的好处,立即发兵叛乱,攻击岑陬。
对昆莫来说,手心手掌都是肉。没有办法,为了岑陬人身安,只好分给他数万骑兵,自己也留着数万防身。岑陬也不是好惹的,于是就和大禄干着。这这样,乌孙国貌合神离,西瓜刀之下,是三股势力,他这个王,说话不怎么管用了。
综合以上三点理由,乌孙王根本就找不出答应张骞的理由。那怎么办?人算不如天算,张骞只好认了。没有乌孙国,还有大宛,康居,月氏,大夏等诸国。于是,张派分派使者,前往以上诸国,继续砸钱。
不久,张骞回国。一年后,逝世。
关于张骞的丰功伟绩,史无绝书。在此,我不想浪费太多口水。如果偏要给这个伟男人,来一段结束语的话。我只能套用阿波罗登月者,阿姆斯特朗曾经说过的一句话:
张骞,向西域迈出人生的每一个小步,都是中华民族的一大步。
我以脚步登破母胎,啼哭着来到这世上;我又以脚步踏破铁鞋,量过这世界;我再以脚步,登上那个属于我的绚烂星空。
来时轰轰,去时轰轰。足矣!
二、后张骞时代
张骞走了,还有千百个张骞继续他们的冒险事业。张骞死后一年多,他曾经分路西域各国的副使,陆续归来。随他们回来的,还有西域诸国的使者。这些外国使者,跟乌孙使者一样,用眼睛见识了传说的汉朝。
西域诸国,大老远的来,刘彻是不会让他们空手而归的。于是,这些得到好处的使者,回到西域故地,用嘴巴传播了汉朝的盛名。盛名之下,难抵诱惑。越来越多的国家,尝试和汉朝接触,交流,来往。
整个西域,在刘彻时代,总共三十六国。千万别被这些数目吓着了。西域这三十六国中,多数是一城即一国,相当于希腊式的城邦国。因为国小,所以容易被匈奴欺负,曾经沦为匈奴的臣属,处在匈奴的控制之下。
然而现在,刘彻想用实力告诉匈奴,匈奴作为昔日的西北之王,该退位了。
为了加强汉朝和西域的关系,刘彻招兵买马,派出大量使者前往西北诸国。他不问地方,无论出身,不讲身份,只要敢出使西域的,国家就拨你财物,捎带前往。
事实上,都不用刘彻做广告,已经有许多来自国各地的穷光蛋,纷纷上书,自告奋勇,前往西域。
要想发财,就不能怕死。之所以来了这么多不怕死的穷人,是因为实在抵挡不住发财的诱惑。此诱惑,就是送往西域的财礼。
老实说,这是一笔很大的油水。想想就可知知道,皇帝给西域诸国准备的财礼,不是支票,而是黄金,绸缎,牛羊。这些实物,使者在路上揩去一些,西域也是死无对帐的。
刘彻当然不是傻子,但是他必须装傻。不装傻,就没人替他卖命。要知道,那帮出使西域的代表团,道远的八九年回来一趟,路近的,也需要二三年。大老远的路,揩点油也是正常的。所以,一旦代表团回来后,经过评估,取得好成绩的,闭只眼过去了,至于揩多少油,都可以忽略不计。
那些成绩不及格的,只说明一个问题,财礼多数被他们贪污了不少。如果这样,刘彻也不客气了。先治罪重罚,命令交钱拿人。接着,还要将功赎罪,让他们再次出使。一次不满意,就来两次,一直整到满意的外交成绩,才可放人。
事实上,刘彻这招整出使团的招术,根本就不灵。刘彻罚完了,出使团继续在路上揩他们的油,想刹都刹不住。
之所以出现这个不正常的现象,归根到底只有一个原因:他们身份混杂,他们来自底层,他们不是张骞,他们觉悟不高,他们活着只想狠狠捞一把,然后携妻带儿,远走高飞。
久而久之,麻烦的问题来了。出使团吃回扣一次比一次多,西域诸国得到的财礼,一个比一个少。这下子,那些西北诸王也不高兴了。
当初,张骞两次出使西域,之所以能载誉归来。原因只有一个,很讲诚信。每到一国,跟诸王见面礼,不会让你国王觉得丢面子。如果答应给你的财礼,也不份不会少。于是,他们也觉得张骞这人厚道,礼尚往来,给张骞回礼。
一般情况下,诸国王的回礼,一般是给你更换马匹,补充粮食,配备随从,签发通行证,等等。正因为如此,张骞及他的副使们,才顺利走遍西域,并且是顺利回国。
时过境迁,像张骞那样诚信代表团,一去不再复返。替而代之的,都是些揩油团。于是,西域各国决定联手,打击汉朝这些以吃回扣为营的团伙。
首先,拒绝向汉朝代表团供粮供水;其次,拒绝签发通行证。那时,汉朝通往西域有两条道,一条是南道,一条是北道。楼兰国在南道要害上,车师国在北道要害上。楼兰国和车师国两国,不但不放行,还趁机打劫代表团。更可怕的是,匈奴偶尔也来凑一脚,打打抢抢。
这下子,轮到汉朝代表团愤怒了。
在汉朝出使团中,数王恢最火大。请注意,此王恢,此昔日马邑埋击战之王恢。王恢之所以火大,是因为楼兰和车师等国,黑白不分,一棍子打死一大片。
于是,王恢等人灰头土脸的跑回国,向刘彻诉苦。诉完千般苦楚后,王恢又向刘彻提议,不能这么便宜他们。再接着,王恢已经想好如何攻击西域的方案。
王恢认为,楼兰及车师等西域诸国,和匈奴大不一样。匈奴人是马背上民族,跑到哪,抢到哪,抢到哪,吃到哪。楼兰等西域人就不同了。他们有固定城堡,有固定军队。而且,他们城堡不坚,军队不强。根本就不是汉朝对手。
王恢的意思很明白,不管如何,一定要出兵教训这些不听话的国家。
刘彻通过了王恢的方案。
刘彻之所以动手,是因为王恢提到一个相当重要的关键词:匈奴。匈奴竟然出现在西域,说明西域有和匈奴联合的迹象。真如果这样,那张骞及其团队,就不就跑了?那汉朝送出的千万财礼,不就打水漂了吗?
所以,刘彻决定,一定打出兵西域。
刘彻选定了两支军队。一支由公孙贺将军率领一万五千骑兵,自九原(今内蒙古包头市)出发;另外一支由赵破奴将军率领一万余骑兵,从令居(甘肃省永登县西)出发。目标,匈奴。
公孙贺和赵破奴分别向西搜索数千华里,很遗憾的是,他们连个匈奴的影子也没见着。最好,只好班师回朝。
公元前108年,刘彻再次出兵西域。负责人,赵破奴和王恢;兵种,骑兵;人数,七百;目标,楼兰和车师。
君子报仇,十年不晚。出发。
楼兰国,即今天的新疆若羌县;车师国,即今天的吐鲁番市。很快的,赵破奴七百骑兵,空降楼兰城下。没有任何悬念,赵破奴一举拿下楼兰,先擒楼兰国王。然后,继续北上,搞定车师。
搞定车师,赵破奴和王恢继续西进,出现了在乌孙国面前。然而,让乌孙王意想不到的是,赵破奴和王恢,只在乌孙国和大宛国边上逛了一圈,就吹着口哨班师回国了。
赵破奴走后,乌孙王昆莫睡不着了。他总算看出来了,赵破奴为何在他家门口溜了一圈,就回去了。按汉朝的叫法,这叫先礼好兵,好自为之。
如果乌孙国不听话,他就是下一个楼兰国。
三、公主的眼泪
想来想去,昆莫只有一个招儿,与汉朝和善。亲近汉朝,就意味着疏远匈奴。疏远匈奴,就意味着……
昆莫不敢往下想,也没办法往下想。形势比人强,汉朝之强,西域趋附,天下大势也。楼兰国王被活捉,车师被攻破,甚至月氏和大宛都和汉朝建立合作伙伴关系。难道,乌孙能孤木独撑吗?
答案是,不能。
于是,乌孙王主动向汉朝靠拢。然而,消息马上便长了翅膀,飞到匈奴那里。匈奴单于怒了。
没有匈奴,昆莫哪有哺养之地;没有匈奴,昆莫哪里复国之师;在匈奴单于看来,跟叛徒讲饮水不思源的大道理,只能是一些屁话。现在,只能以马刀来说话了。
很快的,匈奴单于就派人给乌孙王捎来一句话:睡觉的时候,请你关好门,我马上就要来打你来了。
凭着多年对匈奴单于的了解,昆莫认为,匈奴人这不是吓唬老百姓,很大的可能性,就是想动真格了。
老实说,如果这话放在二十年前,昆莫就当做匈奴放了一句屁话。可如今,他已经老了,国家三分,人心又不能拧到一块。如果真动起手来,吉少凶多啊。
那怎么办?
昆莫脑中马上闪着一个国家的名字:大汉。汉朝不是叫我要和他结拜兄弟吗?只要结了兄弟,就等于抱到了大铁,抱到了大铁,还怕你匈奴的马刀?
主意一定,昆莫马上派人出使汉朝,向皇帝刘彻传达了乌孙王的想法。
或许昆莫会以为,刘彻千盼万等,渴望的就是乌孙王的那句联盟的话工业。
事实上,他错了。
所谓外交,说得雅点,就是博弈。说得俗点,就叫交易。天下的交易,无非两种:你情我愿,强买强卖。你情我愿,又包括两种:公平交易,互惠互利;另外一种就是,一个愿打,一个愿挨。
当初,张骞向乌孙国提出,在互惠互利之原则下,两国公平交易,互相依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