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是,为了拉拢张骞,给他配了个匈奴妻子。
张骞只好纳了匈奴妻,呆在了大原草。这么一呆,十年就过去了。
在人的一生当中,有多少个十年呢?或许,我们因为走得太远,而忘了归来的路。张骞这趟,不但走得太远,而且也呆得够久了。我相信,汉朝没有人能相信,这一百多号人肯定是肉包子打狗,有去无回了。
但是十年来,张骞从来没忘掉自己是怎么来的。更没有忘记,他将自己怎么走回去。于是,这十年来,在匈奴对他日渐放松警惕的情况下,他做了两件逃跑工作。首先,他学会了胡语。其次,摸清了西域路线。
心中有装有地图,无论走得多远,飞得多久,都不会迷途。张骞的心中,装有两个地图,一个是西域,一个是汉朝。汉朝,我会回来的。我想,时间不会太久了。
果然有一天,张骞和匈奴导游,带着随从逃跑。但是,他们此次逃亡的方向,大宛。居留匈奴十年来,西域变化实在太大了。原来日子过得还可以的月氏,竟然被另外一个叫乌孙的国家打败了。于是,月氏国只好举国人向更遥远的西边逃跑,寻找新的栖息地。
搞定大宛王国,下一站就是月氏。于是,张骞带着众人,翻山越岭,花了十多天,终于到达了大宛。
这个大宛王国,尽管距离汉朝十万八千里,但他们似乎也略有风闻汉朝之富裕。恰逢上张骞到来,在他们耳边这么一鼓吹,就更相信汉朝了。
张骞是这样游说大宛国王的:“我是代表汉朝出使月氏王国的。没想到路上被匈奴设卡捉住,关了十年来。如果大王您愿意派人保护我们,安到达月底国。那么我返回汉朝后,请奏皇帝陛下,肯定酬谢。”
大宛国王听了张骞这话,心里是满意的。顺水做个人情,又交了个朋友,以后又多条路,何乐而不为呢。果然,他们派出卫队,配备翻译和导游,将张骞一行安地送到了康居。康居王照顾大宛王国的面子,也顺水送了个人情,将张骞安地送到了月氏国。
千万里,我追寻着你。月氏国,我终于找到了你。
然而,让张骞失望透顶的是,这个穷尽他十余年风霜雨露才找到的月氏国,已经不是过去的月氏国了。过去的月氏国是男人当王,现在换成了个女的。这只是其中,还不是最主要的。
更主要的是,这个月氏国,尽管被匈奴和乌孙俩国像猫赶老鼠似的到处跑,可是老鼠也有大小区别。逃亡的月氏老鼠,突然发现大夏这只容易欺负的老鼠,于是将他降服,扎下根来。
月氏国一扎根,竟然发现新的地盘,真是个适合生存的好地方。这里土地肥沃,匈奴乌孙远在天边,似乎大夏也很听话。反正是过去被人欺负,现在轮到它欺负别人,似乎也够本了。于是乎,一年年过去,过上好日子的月氏国,慢慢地淡忘了远方的匈奴,还欠着他们祖宗的血帐。
时间真是最好的膏药啊,不管多大的历史创伤。只要用力一贴,一切的伤痛都会随着如水的岁月和春风的沐浴,慢慢医好。于是乎,张骞发现,他来的真他妈的不是好时候。
不管怎么样,既然来了,还是要将话说完。然而,这位月氏女生也不客气,婉转地拒绝了与汉通好,共同对付匈奴的计策。
月氏女王的理由也很充分:我们好不容易过上好日子,干嘛还要没事找血流。再说了,跟汉朝通好有什么好处。汉朝在地球东边,我们在西边,匈奴横在中间。如果匈奴欺负我了,汉朝也是鞭长莫及。么算都是月氏亏本。所以,这桩外交生意,只能就这样黄了。
女人啊,你怎么就这么容易满足。张骞真是无语了,但也可可奈何。苦苦追寻了十余年,竟然是这样的一个结果。还是只得认了罢。打道回府,向皇帝汇报情况了。
如果按原路返回长安,必须通过匈奴,那是自寻死路。这时,张骞决定不走原路,另抄近路。这条新道,就是传说中的南道。所谓南道,就是塔里木盆地南路。而匈奴就在塔里木盆北部,也就是北道。
就这么办了,这次匈奴想抓人,难了。但是万万想不到的是,当张骞沿着南道走的时候,竟然又落到了匈奴人的手里。
张骞的路线是这样设计的,南道有羌人。汉朝跟羌人无怨无仇,穿越他们的地盘,应该是安的。事实上,世界上最安的地方,竟然是最危险的地方。
原因只有一个,羌人的地盘早被匈奴搞定了。于是,张骞千算万算,还是不幸的落到了匈奴人的魔爪当中。
这次,匈奴又替张骞做了件好事,让张骞和留在匈奴的妻儿团聚。匈奴人还是那句话,天网恢恢,疏而不漏,还是乖乖地留下来安生到老吧。至于汉朝,就别做白日梦了。
匈奴以来,张骞只能留下来做白日梦了。
事实上,白日梦不是不可能实现的。张骞再次被扣留,过了一年多,匈奴军臣单于病死,太子和军臣老弟俩人打起来了。于是,张骞趁着双方打着天昏地暗的时候,准备和原来的导游携着妻儿逃跑。
张骞和那位命大的导游先生,是逃回来了。可是张骞妻儿,竟然被穷追猛赶的匈奴截留下来,夫妻永世再也不能见面了。
有心的人计算了一下张骞出使西域的成本:一百多号人出去,只有俩人能活着回来。而且,张骞也没有成功说服月氏王国联手对付匈奴。但是,张骞心中装了两样东西,是任何宝贝都换不来的。
一样是,西域地图;一样是,坚忍不拔的汉朝气节!就冲着这两样东西,张骞没有亏,刘彻没有亏,汉朝更没有亏。
所以我相信,当刘彻看到张骞出现在的眼前的那一刻。他就像所有普通的汉朝人一样,只有眼泪和激动。十三年啊,多少风雨天上来,多少沧桑从坡上刮过,终于还是活着回来了。
一句话:不容易啊!!
张骞的凿空之旅,仿佛神斧砍开了汉朝的第三只眼,看到了更广阔的世界。如果将话说得大些,有利于东西方文化的交流;如果说得现实点,西域诸国,都是汉朝潜在盟友,只要肯开发这些外交资源,也是有得匈奴喝一壶的。
张骞这样告诉刘彻:
此次远行,竟然在大夏国发现了,来自西南邛的竹杖和蜀国的布。后来大夏国告诉他,这才知道这两样东西是商人从身毒国(今印度)贩来的。这个身毒国,风土人情,跟大夏国差不离。唯有一点不同的是,其民乘象作战,其国临大水。
于是张骞按大夏国所言,做了一个大胆的推测:大夏距离汉朝上万公里,在西南方向。而身毒国又在大夏国东南方向,售有蜀国特产。那么,这个身毒国应该就横在蜀国和大夏国中间,距离蜀国应该不远。
既然这样,那就好办了。汉朝通西域,走北道,有匈奴;走南道,羌人替匈奴卖命,也不通。最好的办法就是,走蜀道。由蜀通西域诸国,路短无寇,是汉朝打通外部世界,开拓视野的极佳捷径。
刘彻十三年苦苦等待,等来的竟然是这般的神奇汇报。在那一刻,他激动了。
按张骞所述,西域一直以来都风闻汉朝之富饶,只不过是路途遥远,才断念作罢。如果打通了西蜀,以利诱其远来朝拜,臣服汉朝。如能成功的话,那是赚大了。
绕了一大圈,原来遮蔽汉朝投向世界的目光,不过是蜀地那片高山峻岭。还是古话说得好啊,思想有多远,我们就能多远。张骞的思想是对的,他的路途是对的,凭什么不勇敢地走远一点呢?
于是,刘彻做了一个决定:重新启动开发西南夷计划。同时,组织探险路,分头摸路,直到摸到通往西哉的道路之止。
事实上,刘彻这个计划是烧钱的。但是,他烧对了。他将得到的,远远超过他的投资成本。
四、公孙弘的庐山真面目
公元前124年,冬天。公孙弘迎来了人生最得意的岁月。这年十一月,刘彻免去薛泽丞相职,御史大夫公孙弘老步一跃,成为当朝丞相。是年,公孙弘七十六岁。
公孙弘大器晚成,真是周之姜子牙有得一比。然而,让人惊奇的事还在后头。这时,刘彻觉得,公孙弘好像还缺了什么。想了半天,猛然发现,汉朝自开国以来,坐上丞相位的,都是有侯爵身份的,唯独公孙弘缺了这么一个要命的东西。
刘彻想想,这可不得了。公孙弘没侯爵是事小,可是皇帝面子大。我这么一个讲究排场,阔气十足的皇帝,怎么能让丞相落得个寒酸命呢。于是,刘彻就马上想到,是不是给公孙弘封个侯,将他与历任丞相的地位拉平呢?
我们知道,汉朝的封侯规矩是很严格的。如果你不是刘氏亲族,又没什么武功,拜官还可以说说,封侯这事还是免谈吧。当初刘景想封窦氏几兄弟为侯时,丞相周亚夫死命不同意。理由就是高祖说过的白马誓,外戚不姓刘,凭什么封他们为侯呢。
后来,周亚夫下课后,刘景才封了窦氏几人为侯。于是,自从文景两父子封外戚为侯后,这也成了汉朝一条不成文的规矩。凡是外戚,只要不是傻瓜笨蛋的,都可以封侯。可人家毕竟是外戚,有关系,闲人也说不得。要想给公孙弘封侯,得找个什么借口呢?
这事当然难不倒刘彻。马上的,刘彻下了一道诏。他在诏里这样说道:自从我登基当皇帝后,就不拘不格降人才。武将文臣,能者即上,封侯加爵,没什么不可以的。
于是,刘彻打着不拘一格的大旗,很顺利地封公孙弘来平津侯,食邑六百五十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