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轩网 > > 那时汉朝(1-7部) > 第150章
    他这样对刘彻说:“公孙弘位在三公,奉禄甚多,然而还要回家睡觉盖布被。他这不是明摆着蒙人吗?”

    齐人多诈,欺世盗世,那是一点没错的。这是汲黯的逻辑。他这是第二次揭公孙弘老底了。

    刘彻转头问公孙弘:“真有这回事?”

    公孙弘从容作答:是有这么回事。我身为三公,还盖着一床布被,的确是有损汉朝高官形象。不过,我还是谢谢汲黯先生给我提出忠告,不愧为一个忠臣。陛下应该为有这样的忠臣而欣慰啊。

    高,实在高。公孙弘避实就虚,搞得汲黯极不好意思。人家都掐上脖子上来了,竟然还夸人家功夫好,不愧是厚道之人啊。从此,刘彻越来越欣赏公孙弘。

    汲黯千料万料,自己这么两掐,竟然让公孙弘的官越当越大。公元前124年,刘彻免去薛泽丞相位,公孙弘接班。

    我想,汲黯看到这个结果时,心里应该是悲哀的。早知道这样,干脆不用掐,省点力气,养病去不挺好吗?

    这还不是汲黯不及的事。更让他始料不及的是,他对那些看不顺眼的,只要一掐,都不禁的红起来,而且千篇一律往上升官。

    第二个被汲黯掐红起来的人,是张汤。公孙弘早年学过法律,张汤也是学法律专业出来的,所以公孙弘对张汤较是欣赏。两人一拍即合,意气相投,成为了好同事。

    张汤做官之道,简直就是公孙弘的一个翻版:要想升官,首先将专业知识搞扎实。更主要的还有,一切顺从皇帝的旨意办事。见风使舵,小心谨慎,才能使得万年船。

    张汤自上次替刘彻搞掉陈阿娇后,就提拔他迁为太中大夫。有领导提拔和鼓励,张汤从此做事,更加的积极。那时,他为了求发展,和一个叫赵禹的家伙,准备修改汉朝法律。

    在汉初,有四个人是汉法的奠基人。萧何定律令,韩信定兵法,叔孙通定仪法,张苍定章程。当年,汉高祖刘邦嫌秦法苛刻,废除了许多没人性的条文。事实上,萧何定的那一套法律,还是不够宽容。后来,曹参上台,实行懒汉政治,对萧何定的法律,保持原地踏步,没有梳理。以至于到了文景之治,文帝刘恒亲自参与整理和完善,又废除一些苛刑;景帝刘恒上台,又继续改。

    所以,在刘彻登基以前,汉朝的法律,基本上是以人民满意是否为主。不满意的就改,一直改到百姓点头称赞为止。所以,刘启拼命的改,改得人民都满意过头了。有的刑法简直到了,如果不犯罪,都觉得亏的地步。

    文景两帝修改法律的指导思想,是黄老思想。黄老思想,从来就是少管事工作态度。然而时过境迁,刘彻已经不喜欢黄老治思之术。他认为,最理想的治国方法就是,法治和德治相联合。也就是所谓的,外儒内法。

    在刘彻看来,法家是干实事的,儒家是用来点缀升平,为社会树立道德模范的。法律专家的特长就是,不是使法律书简越来越轻,而是越来越重,条条文文必须做到执法有依。

    张汤干的就是这种细化法律的枯燥干足的工作。工作是辛苦了点,利润却是诱人的。张汤和赵禹合伙修改好汉法后,俩人同时升官。赵禹升到少府,张汤被提为廷尉。从此,张汤正式列为九卿之位。

    当公孙弘和张汤不知道在哪个山旮旯里混的时候,汲黯早就当了都尉,位于卿位。没想到,公孙弘都七老八老了,升官就像坐直升飞机一样,追都追不上。这是让很汲黯的纳闷的地方,也是他之所以有事没事要掐公孙弘的原因之一。

    现在好了,自己原地不动很多年了。竟然又窜上一个张汤。况且,他对张汤不是一般的不顺眼,而是特别的不爽眼。

    汲黯的专业是黄老学术,主张少折腾,多省心。所以,尽管他做的工作,与法律沾边,但从不乱改。偏偏是这个张汤,却乱了汉朝将近百年的大法,改得苛刻深奥,乱七八糟。

    不爽,真的很不爽。如果文景两帝在地下有知,肯定跳出来扒了张汤的皮。不过没关系,用不着麻烦文景父子了,让我汲黯自己来吧。

    于是,上朝的时候,汲黯就像老公鸡似的,跳出来和张汤掐架了。汲黯在刘彻面前,大声骂张汤道:

    听说你将汉法改了,你知道这个结果意味着什么吗?以前的法律,对于老百姓来说,还可以乱蹦活跳。你现在却改得,让天下人都只有掂着脚,只有抖缩的份了。

    你以为让监狱装满囚犯,就是好的法律吗?你以为让天下人都躲着法官,就是好法律吗?本来祖宗大法好好的,你竟然为了成就自己的升官梦,将高祖下的规矩搞得一塌糊涂。我告诉你张汤,你这个做法,于国于已,都是无益。你就等着断子绝孙吧。

    汲黯这话骂得又狠又毒。然而,张汤也不是好惹的种。他从容地对汲黯说:公如不服,可以廷辩。

    辩就辩,谁怕谁。汲黯要的就是这句话。之前他想死嗑公孙弘,没想到公孙弘根本就不接招。既然张汤不怕死嗑,那就奉陪到底。

    但是,汲黯马上发现,他又输了。这次输,是真输在口才不如人。汲黯的辩论风格,总是慷慨激昂,大道理犹如滔滔江水,连绵不绝。张汤的风格,犹如小溪汇流,深究法理。有理不在声高,黄老学徒还是搞不掂法律专家,汲黯输了。

    输了,但是不等于汲黯认输。最后,汲黯又跳起来骂张汤:你这个真不可理喻,不信就等于瞧吧。

    张汤笑了。那就走着瞧吧。

    最后,汲黯瞧到了什么?张汤又升官了。这是后话,点到为止。

    三、张骞归来

    公元前126年,冬天。有一个好消息借助冬风,传入长安:匈奴起内哄了。

    事情来得极是突然。首先是,老军臣单于病死,按理是,太子接位。可是军臣老弟左谷蠡王伊稚斜不认帐,独自宣布当接班人。于是,双方只好打了起来。结果是,太子於单被打败,只得投奔汉朝。

    刘彻很是同情这个於单,将他收留,封为涉安侯。可数月后,於单这个短命鬼,不知是心情抑郁,还是水土不服,一脚登天,向老爹诉苦去了。

    如果内哄只闹得是这个下场,那就太没趣了。事实上,让人惊奇的事还在后头。就在匈奴互打的时候,突然有一个趁着混乱,已向着长安方向逃跑。

    几个月后,长安突然传出一个震天响的消息:张骞回来了!!

    作为一个中国人,如果你没听说过张骞,就像一个欧洲人,如果没听说过哥伦布,那是要被笑话的。我仿佛看到,在公元前126年的夏天,所有中国人都持着崇拜的目光,注视着一个衣衫褴褛的汉人,蹒跚着走进长安城。大地沉默,长安城都掩饰不住激动的泪水,伴着那个汉朝男人的脚步,一路洒扫。

    这个历经坎坷的男人,他并不知道,当他拖着自己的影子回到汉朝,从此也将自己的名字拖进了光荣的历史。发现西域新大陆,丝绸之路,等等,张骞这个名字,与日月争光,与天地长久。

    张骞,汉人。字子文,汉中郡成固(今陕西省城固县)人。十三年前,匈奴投降者向汉朝透露了一个极重要的讯息:在敦煌与祁连山之间,有一个月氏国,曾经很强大。冒顿单于在位时,曾经降服它。再后来,老上单于禽性大发,击斩月氏王,并将他人头扭下来当酒虚。于是,月氏人民逃亡,从此与匈奴人结下不共戴天之仇。如果汉朝与月氏取得联系,联合抗匈,肯定成功。

    那年,刘彻刚满十七岁。我们有理由相信,这个立志将搞定匈奴为一生最大事业的皇帝,听到此消息时,内心是多么的激动。于是,他决定从宫中挑选使者,替他打通月氏。

    在刘彻之前的中国,从来没听说过有一个叫月氏的国家。如果真如匈奴使者所说,路途遥远且不论,还要考虑到如果绕过匈奴,越境而过。这么一个前无古人,后无前者的工作,让谁来承担呢?

    就在这时,张骞站出来了。

    不是只要有人站出来,都能得到刘彻青睐。刘彻之所以看中张骞,是因为对方有两个条件比较让人满意。首先,张骞身份为郎,是皇帝身边的侍从,这种人用出去,皇帝信得过。其次,张骞身体强壮,智慧够用,为人诚信可靠。

    跑路,那是要费体力的;遇事,那是要靠智慧的;落难,那得讲点节气的。所以,经过面考核,张骞胜出,代表汉朝出使西域。

    于是,一个伟大的皇帝,将一个伟大的外交梦想,交付给了一个伟大的男人。张骞,一个匈奴籍导游,一百号随从,一行人就这样出发了。

    想通西域,必须从匈奴偷渡过去。一百多号人,想从匈奴眼里偷渡过境,除非当匈奴人瞎了。真想谓,担心什么,就来什么。恰恰是就在张骞准备偷渡时,就被巡逻的匈奴人发现了。

    匈奴巡逻兵将张骞将给了单于,当时的单于是军臣先生。这位草原头号抢劫分子,听说张骞越境往西,都快笑掉牙了。他半认真地戏弄张骞,说道:“你想得好美。如果我匈奴派人出使南越,你们会放我们过去吗?”

    答案是,当然不能放。既然汉人都不能放匈奴通南越,那么匈奴凭什么放张骞通月氏国呢?于是,军臣单于将张骞一行人扣押,部软禁。

    老实说,军臣单于对张骞态度还是不错的。他没有像其父亲那样凶残,动不动就将人头扭下来当酒壶,或者尿壶之类的。相反,他挺欣赏张骞,这种明知草原有狼,偏向草原行的英雄主义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