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人中出了名的人物有:叔孙通,贾谊,晁错,等等。
然而,董仲舒看来,叔孙通不过是与时俱进的混饭者,贾谊和晁错不过是儒道的行动救世者。他要做,就做当世一绝的思想者。
任何思想,都有源头。董仲舒的思想源头就是五经,五经宴席中,主菜就是《春秋》。如果换用江湖的说法,《春秋》就是董仲舒修练的秘笈。
翻开金庸小说看,我们都能发现:所谓的武功高手,都有一个老套的成功过程:要想成功,首先闭宫。搞学术和练武功也是一样的道理,唯有忍受大孤独和大寂寞,才能修成上乘功夫。现代国学大师南怀谨,他就曾为研究佛经,上山闭关修练。
两千年前的董仲舒,他的闭关纪录是三年。三年不窥园,任春来夏又走,草长冬来风又卷。那么,授业解惑的工作怎么办?董仲舒已经想好了一个好办法,首先,他将大弟子等几个学生召来布道,然而让他们再去替自己传道。
此授业办法,大大节约了董仲舒劳累的成本。于是,一传十,十传百,结果是,后来的学生连自己的师祖长什么样,然不知。当然了,学生上门找老师唠嗑的事还是有的。然而,如有学生前来探望,董仲舒会使人告诉他们:为师练功不易,不要轻易打搅。
三年转一瞬,一眨眼就过去了。这时,董仲舒终于出山了。
当一个武功高手练成绝世武功时,或许他毕业只有一种感觉:痛苦。正所谓,高处不胜寒。高手之痛苦,是因为没有敌手。就像金庸小说中的孤独求败,一生只求一对手,足矣。
认真研究以来,这也是不奇怪的事。叔本华就曾说过,当人生的欲望满足了,人就容易变得无聊了。所以说,不要轻易当高手。当上高手,必须准备忍受无聊之苦。
回到前面,三年闭关,董仲舒终于练出了成果,写了一部思想著作:《春秋繁露》。这一刻,没有痛苦。梦想像兴奋剂一样,催发他满怀豪情下山。
他完有理由相信,属于他的时代,即将来临。
那次考试,董仲舒只对三策,就将皇帝搞定。为了更加清楚和了解他们之间过招的内容,我将他们对策的内容整理如下:
第一策———
刘彻:自然界的灾异之变,根缘在于哪里?要我怎么样做,才能让苍天保佑?
董仲舒:陛下想知道答案吗?很遗憾,我也不知道。不过,《春秋》大约知道一二。请允许我引用《春秋》里的观点来回答你的问题。《春秋》认为,天人是可以互相感应的。如果人间发生有悖于常理的事情,苍天会以奇异之象发出警告。如果地上的人死不悔改,那苍天就只好不客气了。所以,你想得到苍天保佑,最好的办法就是,身为皇帝,先管好自己,再管好百官,百官管好百姓,百姓再管好自己的儿女。相信苍天会看在眼里的,它会让你享受他的灵佑。
第二策———
刘彻:听说尧舜打理天下主张无为,整天逍遥自在,国家也没什么大事;周文王却是一天忙到晚,连饭都顾不上吃,国家也管得不错。那么,相对这两者,我到底该学哪个呢?
董仲舒:其实,无论是尧舜,或是周文王,他们的方法都是对的。至于你要效仿哪个,一切须从国情出发。我认为,按咱们国家目前的情况来看,那是非得用力有为才行了。要想有为,就得为国家做点实事。
要做实事,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下手:首先,确立治国理念,应以德主刑辅、重德远刑。这点前两位先帝已经做得很好了,请再接再厉。其次,狠抓意识形态建设,确定国家大一统思想。通俗地说就是,独尊儒术,罢黜百家。请注意,是罢黜,不是焚坑。再次,狠抓教育。举目天下,什么东西最贵?人才。人才从哪里来?教育。所以,想兴国家,先兴教育。教育发展不起来,想谋发展,图未来,那是胡扯。
第三策———
刘彻:你前面讲的什么天人感应论,似乎有点玄,请你再给朕解释一遍。
董仲舒:其实一点都不玄妙。孔子述作《春秋》时,特记载不少灾异之变。就是要告诉我们,我们都是活在苍天的眼皮底下,如果做事不好,那是要受它惩罚的。说得更白一点,我就是想强调君权神授的光荣传统,结合《春秋》强调的大一统思想,确立人伦关系,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总之,三纲五常,仍是王道。道源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这些就是治国国家必须具有的理论基础啊。
以上三策,犹如三根顶天大柱,为汉朝四百年基来打下了坚强的根基。从此,儒家的大一统思想就深刻影响着中国历史的发展。无论哪朝哪代,就算四分五裂,最终还是要回到董仲舒这个古老的命题上。剔除天人感应论的荒谬,董仲舒仅以春秋大一统思想,对所有学术对手足可一剑封遗喉,当可不朽!
然而,汉朝甚至后世许多朝代,为了董仲舒这个不朽的思想,付出了巨大的国家成本。从此,百家争鸣犹如百花凋零,化灰入土,光采不再。就算历史大风飞扬,尘埃满天,仍然卷不起春秋诸子曾经自由的魂灵!!
光荣的背后,是无尽的沉痛。这,或许是我们祖先的宿命?
二、罢相
回头看董仲舒对的这三策,刘彻的确很称他意。天人感应,大一统,尊儒重教,好一个炫烂的梦想诱惑。事实上,认真考究董仲舒的天人三策,我们会发现他不见得高明。天人感应,那是阴阳家邹衍的理念;学术垄断,一家做大,那是李斯曾经干过的事;尊师重教,那是N多年前孟子说曾跟梁惠王说过的话。国家大一统,那是孔子作《春秋》的初衷啊。
所以说,三年练功,董仲舒不是发明了新东西,而是发明了新手艺。那就是,他很聪明地将阴阳家和儒家等诸家思想杂揉一体,合成新产品。
按照古老的市场原理,有求就必须有供,有供未必就有需。当年,孔孟奔走天下,推销儒术失败,原因是产品不合时宜,诸侯们也不相信它能救国救民。而董仲舒之所以推销成功,只能这么说,他有一个好运气。那就是,他是在一个恰当的时间,一个恰当的地点,碰上了一个急需儒学产品的大顾客——刘彻。
天人三策,刘彻是都买下了。然而,他却对董仲舒服付出了一个让人意外的价格:江都易王国相。
易王刘非,刘彻兄,向来自大好斗,极不好惹,更不易对付。刘彻将老董打发去侍侯这么一个恶王,让人不得不想起当年的贾谊侍侯长沙王时郁闷的情景。难道,董仲舒闭门苦练绝世神功,又是落得一个不得上公卿之位的下场吗?
正所谓,人在江湖,身不由已。原来世间许多事,总是由人不由已啊。既然这样,董仲舒还能说什么呢?唯一可行的就是,收拾行李,挥一挥衣袖,独自上路去吧。
然而回头看,此次刘彻高调广罗贤才,不叫亮剑,应叫试剑。他才十七岁,路还很长。尽管他内心总有一种止不住的冲动和兴奋,然而,他真想做一个前无古人的伟大事业,还必须请记住一句话: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
马上的,就有一个大人物让他偿到什么叫曲折。这个人,就是瞎老婆子,窦太后。窦太后之所以要让刘彻吃苦头,是因为有人想怂恿在太岁头上动土。更让窦太后生气的是,刘彻一不做,两不休,竟然罢掉一个让她可以信赖的高官。
此人,正是丞相卫绾。
卫绾,代国大陵(今山西文水县)人也。主要特点:为人忠厚老实,低调处事。特长:臂力过人,驾车有术,甚至还可以驾车表演杂技。事实证明,人有特长都是能找到好工作的。当年刘恒在代地挂职锻炼时,卫绾凭借高超驾车技术,获得护驾代王的资格。后来,刘恒回到中央当皇帝,卫绾因为护驾有功,被拜为中郎将。
刘启当太子时,曾多次设宴招待刘恒左右。然而,卫绾每听说刘启要召他,总称病不前。哦,太子请客都不来,是不是面子太大了,还是瞧不起我呀?刘启从此便将他记住了。
刘恒不知是否看出刘启有什么不好的苗头。他崩前,曾对刘启交待:卫绾是个厚道之人,我死后,让他给你开车绝对安。千万别看我不在了,就踢人家下岗。
如果不是刘恒这句话,刘启还真想马上踢卫绾下岗。不过,先帝有话在先,至少也得给他个面子吧。于是,刘恒崩后,刘启没有让卫绾下岗,不升也不降,不冷也不热,就那样过着吧。
然而,一年后,卫绾的命运突然来了一个大拐弯。
听说赛车手跑车,其功力多表现在对拐弯的处理。特别是在速度极快的情况下,或者是突发事件下,如果能表现得游鱼得水,那就是上乘的车手了。
当然,车手之风格,也是大不相当。想当年,夏侯婴驾车,如闲云野鹤,那个潇洒劲是没得说的。就算处于天崩地裂,他仍然不紧不慢,从容面对,结果是,他没有一次不让刘邦逃过对手的追杀。
如果要分流派的话,夏侯婴应当是浪漫派,而卫绾则是现实派。做为一个搞车杂技出身的人,卫绾清楚地知道,花样不是耍出来的,而是练出来的。所以,他非常珍惜那个一分实力赚一分钱的上岗机会。于是,一年多以来,尽管刘启对他不扬不抑,但是他越发的积极小心。牢骚闷在肚里,微笑挂在脸上,轻屁股,多跑腿,一幅十足的敬业精神和态度。
刘启是长眼睛的,当他看到卫绾一幅劳模的样子,不禁地叹了一口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