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次,百姓生活富裕,很多人都买得起真正的宝马。听说,只要在大街上,如果你骑的是雌马,或者是幼马,那你就太掉价了。肯定逛一趟街回来,就再也没人瞧得起你了。
如果一个时代牛到连老百姓都争相拿宝马来攀比,我想,这个时代肯定是真的富了。马克思说,经济基础决定于上层建筑。对于老百姓来说,他们关心的上层建筑,无非就是社会福利及养老医疗等制度。更奢想的想法就是,哪天突然心情不爽,站在大街上骂皇帝不被抓,那幸福指数恐怕神仙都要嫉恨了。
事实上,讲民主,爱骂谁就是谁,这不仅仅是汉朝人的奢想,更是两千多年以来,古代中国人最浪漫的遐想。古代中国,特别是文景之治这么美丽的时代里,为何都不能冒出一点气息。我想,这的确是一个值得我们探究的问题。但是这个宏大历史社会问题,还是留给象牙塔里的老学究去弄吧。现在,我只关心的是,文景之治的魅力和良心。
在我看来,任何一个皇帝或时代,要想在历中上光耀千古,不仅是解决百姓的温饱问题。中国历史上的改革之父管仲曾说过: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通俗地讲,就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手抓,两手都要硬。
那么,对于汉朝人来说,何为礼节,相信礼学大师叔孙通及其弟子已经给他们解释得相当清楚了。不过,汉朝人的荣辱观,与今天我们讲的八荣八耻是两码事。在我看来,汉朝人所谓荣辱,无非就是少受点皮肉之罪。
曾忆否,秦始皇焚书坑儒,天下刑罚,犹如枷锁脚镣,天下无不呼吸艰难,寸步难行。我想,秦朝诸种苛政,不叫良心,而叫黑心。到了赢胡亥当皇帝时,甚至可以把他骂做狼心狗肺。然而与之相反,自高祖以来,几任皇帝,包括吕雉在内,都在做一个民心工程:减少刑罚。
但是,能够真正的将汉朝人从苛刑彻底解放出来的人,正是刘启。刘启登基初始,曾经认为刘恒对相关刑罚减得不够。于是他规定,罪犯应该打五百鞭的,改打三百鞭;应打三百鞭的,改打二百鞭。可是,十二年之后,刘启发现,他改得还不够,必须继续改。因为,这些该打三百鞭和两百鞭的,不是被打死,就是打成残废。这跟活活杀人有何区别?
于是,公元前144年,刘启再下诏:凡是罪该打三百鞭的,减为二百;该打二百鞭的,改为一百。别以为各少一百,如果刘启只改到此步的话,汉朝真还不知有多少残废。为什么会这么说呢,问题就出在鞭棍和打法上。
之前,汉朝的对罪犯都是大棍侍候,而且是直打后背,不打折扣。如此打法,不要说人,就是拉来一头大象,恐怕也要被打成残废。于是乎,刘启重新颁布了一条新法:《鞭棍执行法》。
该法是这样规定的:鞭打只能用竹棍(竹棍比木棍实力弱);竹棍的标准是,一端直径一寸,末梢则薄半寸(直径大,压力肯定大);鞭打时,只打屁股(打背部伤内脏),一口气打到底,中途不准换人(傻瓜都知道换人力气足,打死人更快)。
什么叫良心?这就是良心。
如果那时的一个汉朝人站在你面前,你要问他:你幸福吗?他或许这样回答:幸福。如果再你问:你幸福在哪里?他会这样说:有饭吃,有钱花,有房住,失业率低,还有宝马开。犯罪了,还少挨打,忍忍就可以回家了。手痒了,还可以跑去雁门郡参军,保家卫国打匈奴。
我想,仅以上汉朝人一席关于幸福指数的话,足可地道地诠释文景之治的魅力和良心。事实上,文景之治,哺出来的不是一只花翅膀的蝴蝶。而是一只高翅展飞,傲视天下小的雄鹰。
这只雄鹰的名字就叫:汉武大帝!!
第三十六章试剑
一、是驴是马,拉出来溜一溜。
公元前141年,刘启崩,太子刘彻立即转正为皇帝。这一年,刘彻十七周岁。当年,毛泽东曾在莫斯科对留学生喊道:世界是我们的,也是你们的。然而,两千多年前的刘彻,心里却是极想这样对汉朝的老人说:世界曾经是你们的,但现在只属于我的了。
汉朝的老人政治,自曹参定下了黄老治国的路线后,几十年从来没改动过。于是一直到现在,窦太后还在信奉这一套。然而,在刘彻看来,窦太后已经老了,而且眼睛也瞎了。汉朝不能再被《道德经》圈住了逢勃发展的身躯。如果再不换水,或许第一个被憋坏的,首先是他这个当皇帝的。
于是,刘彻开始了他人生的第一个皇帝计划:推翻黄老,独尊儒术。
要了解一个人的现在和未来,必须了解他的过去。十六年来,刘彻的生活轨迹十分有规律,那就是,苦时读书背经,闲时泡妞溜马。没有人不相信,刘彻是个好命种。只要老爹一崩,他屁股一挪,万岁一喊,天下就是他的了。如果命长,安心啃他个五十年,应该是没问题的。
事实证明,这不是个安份的种。汉朝前两任皇帝,读的都是《道德经》,然而刘彻打小喜文好儒。窦太后没想到,她读了一辈子的老子,竟然没有培养他孙子热爱老子的兴趣。历史注定,黄老之治将被刘彻送终。
是的,如果窦太后能睁开眼看看这世界,刘彻很想告诉她:所谓黄老之治已经不适合时代发展了,更不适应他这个年青的小伙子。道理是显然的,老老之治崇尚以柔守道,静养气息,理顺四时阴阳,以出世之精神做入世之事业。然而,刘彻年轻气盛,精力旺盛,浑身最不缺的就是力气。所以,他不需要以《黄帝内经》学养生之道,更不需要什么守静养气。换句话说,他就像天上刚刚升起的太阳,纵有浓云盖天,亦要破晓而出。
老子说,上善若水,水利万物而无争。现在,刘彻要告诉老子,他不喜欢做低眉的水,他要昂起高贵的头颅活着。历史已经注定,他要做就做天上那一轮光茫万射的太阳。太阳,它是积极的,阳光的,向上的,入世的。这个崇尚有为的皇帝,他是当定了。
所谓有为,就是积极行动。用西方哲学来说,这叫行动主义。实用主义从来都是行动主义的好兄弟。于是,刘彻登基做的第一件事,不是亡着给老爹评职称,定功德,而是选贤良。
曾记否,曹参主政汉朝时,谁向他推荐贤良,他第一个灭的就是他。于是,曹参开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懒人治国时代。口才好的,不如木讷的;干得好的,不如喝得好的。于是,惹得当时的少年皇帝刘盈很是没辙,最后想劝,反而被曹参驳得无话可说。
现在,刘彻要告诉汉朝的老人们:懒人时代即将结束矣,让曹参那一套喜喝懒作的国策通通见鬼去吧。
汉武元年(公元前140年),冬天,十月。刘彻发布文告,广招天下贤良方正直言极谏之士。当然,刘彻不是做做样子。既然想干,那就得真干。于是,经过层层推选,最后国有一百多位高人被招入京考试。
此次考试,刘彻亲任主考官。我们知道,现在国家公务员考试都要经过两关。首先,先过笔试;其次,进入面试。那时,汉朝离发明科举制度还有好几百年的距离。所以,免去笔试一关,凡是被推荐上来的,直接进入面试。所谓面试,可以说是殿试了。方式就是一问一答,这种面试,史称对策。
在汉朝历史上,刘彻此举,不是绝后,但也算空前了。那次,刘彻大举天下贤士,很幸运的淘到了天下各种身怀绝技的人才。事实也证明,这些人才是经得住历史考验的,都成了汉朝夜空里一颗颗闪亮的星星。他们是:吴人朱买臣,蜀人司马相如,平原人东方朔,广川人董仲舒等。而在这一百多年当中,对策成绩第一名者,正是不世出高才者董仲舒博士。
董仲舒,广川人(今河北景县)也。早年以治《春秋》闻名于世,孝景时为博士。所谓《春秋》,即儒家经典之一。所谓儒家经典,即后世所指四书五经。在汉代,子学的时代已经过去,经学的时代刚刚来临。据司马迁介绍,当时研究经学的国宝级人物屈指可数。然而,那些经学大师,大多都是八九十岁的老古董。如果皇帝要请他们出山,估计只有抬出来讲课了。
董仲舒就不必抬了。因为,他与那帮经学大师齐名时,不过是三十多岁的青年。而且更让那些老家伙佩服的是,正当年壮的董仲舒已经像模像样的门罗高徒,授业解惑。其实,数尽天下,包括董仲舒的学生,都没人知道董仲舒心里怀着怎样的学术梦想。此个梦想,不说则罢。一说肯定吓坏一帮老人:一统江湖,独步天下。
武术有江湖,学术也有江湖。在中国历史的学术江湖中,从来就没有停止过对话语权的争夺。然而,思想学术和国家在历史的发展长河中,往往会间断性的呈现出这样不均衡的关系:国家不幸,学术幸。
君不见,春秋战国,诸侯争霸,民不聊生。然而,诸子思想如雨后春笋,纷纷冒出。于是,成就了中国历中上第一个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春天。后来,秦始皇一统天下,焚书坑儒,百家如花凋落,唯有法家横绝于世。
的确,先秦时期的儒家,日子一点都不好过。忆当年,孔子奔波于诸侯之中。举世悲绝,仍然心存梦想,发出声音道:明知不可为,而为之。从那以后,这话就成了儒者追求理想的座右铭。等到秦朝一崩,儒者们终于在历史的夹缝中看到了一丝希望。于是儒家各路门派和精英,打包上路,为追求儒家理想而奋斗终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