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轩网 > > 那时汉朝(1-7部) > 第17章
    在章邯看来,楚军最牛逼的将军项梁都被我干掉了,魏国也被我灭过一回了,我跟你们这些手下败军再玩下去还有什么意思呢?

    骄傲的章邯立即寻找下一个没有与他玩过的对手把战争玩下去,那个人就是赵王歇。可怜的赵国根本就顶不住章邯那所向披靡的群狼战术,章邯以凌厉之势渡过黄河,一路斩杀,势如破竹地攻入了赵国都城邯郸。

    章邯打下邯郸之后,做了两件让赵王伤心欲绝之事:第一,抢民。把赵国的百姓迁到了河内,绝赵国人力资源。第二,毁城。把邯郸彻底破坏夷为平地,让你连坐屁股的垫都没有了。

    赵王歇真是个苦命的人呀,好不容易被人扶上王位,即被人家一锅端了去。剩下的任务只有逃命了,逃吧逃吧不是罪,赵王歇和张耳一起逃入了巨鹿城。赵王歇没有楚怀王那么好运气了,这次章邯执意要他打成另外一个魏咎,赵王歇逃到哪章邯就打到哪。章邯派副将王离军队团团围住巨鹿城,他本人率军在巨鹿城南屯军观望。

    此时,赵国将军陈馀率着几万军队正徘徊在巨鹿城南。城内的被困住动不得,只有呼外面的人打。张耳派人不停地催陈馀道,妈的兄弟有难你还不赶快帮一把,还愣着干嘛呀。

    但陈馀还是不为所动,眼睁睁地看着张耳和赵王歇像热锅上的蚂蚁在城里干叫。

    难道陈馀是背叛了赵国,还是他另有所图?其实都不是。陈馀想打,但是打了也是白打。因为他这几万人根本就不是章邯的对手,如果活生活的送上去,还不够让章邯打一次牙祭!陈馀也知道,赵国是不能放弃的,毕竟赵国之所以有今天完是他和张耳共同经营的结果。所以陈馀只好按兵不动等待机会。

    张耳和陈馀是一对什么兄弟?事情还得慢慢从头说起。

    先来说张耳。张耳,魏国大梁人,年青时做过魏国魏公子无忌的门客。在春秋战国时代,不是人人都能当门客。豪门不是收容所,如果你没有一技之长他们也决不收留你。所谓的一技之长范围极广大,不管你是鸡鸣狗盗之徒,还是胸藏韬略之辈,只要能为人所用的都收照不误。如果你啥都不会,那请你有多远滚多远吧,别在我们家丢人现眼。

    门客这种职业也不是固定的,就像今天的公司员工,等级也大不相同。能力强的可以混久一点,心情不爽可以马上卷铺盖走人。但张耳胸怀天下,岂能一辈做个出卖脑力的打工仔。没干多久,就跑到外黄谋生去了。

    说张耳到外黄谋生是委婉的说法了,事实上他是逃命来此地的。至于他得罪了何方人物已无证可考,知道的只是张耳跑路到外黄时,碰上一件好事,从此让他的生活有了质的改变。当时外黄有个富豪家的女儿生了个漂亮的女儿,长大后就嫁人了。众所周知,那时候的恋爱不如今天这般自由,女人嫁好嫁坏一半由天一半由父母。可惜这个富家女父母眼光不好,老天也不疼爱她,让他错嫁给了一个平庸之徒。

    这个富家女是个挺有追求的女人,眼看一辈子的幸福就要葬送在别人手里,连家也不回直接投奔到曾在她父亲做过宾客的人家里藏起来。很巧的是,这宾客跟张耳是好朋友,就给这个逃婚的美女说,你永远呆在我这里也不是办法,老哥给你介绍个好人家吧?我有个朋友叫张耳,人很不错,你可以考虑一下。

    美女逃婚就是为了嫁个优秀男人,一听张耳不错立马就嫁了去。这一嫁可谓嫁对人了,她后来为张耳生了个厉害儿子,那个儿子后来娶的就是刘邦的女儿鲁元公主。张耳也受益不少,女方家送给张耳不少钱财。有钱就等于有了明天,张耳凭着这笔不薄的嫁妆广结天下豪杰,并当上了外黄县令,名声从此鹊起。

    世界真奇妙,张耳英雄,妻子美女,美女配英雄,绝配。张耳是个跑路货,妻子是个二手货,一路货色,也是绝配。如此绝配配出了一个良种张敖,刘邦的乘龙快婿。如果非用一个字来概括双方这桩婚姻买卖,值!

    再来看看陈馀。陈馀,魏国大梁人,好儒术。所谓儒术,就是像孔孟师徒到处奔波出售王者之道,所以陈馀有一段到赵国游说诸侯的经历。或许就因为陈馀胸怀天下,心智不凡,他立马也被一个富家人看中了,并且把女儿嫁给了他。张耳是陈馀的偶象,陈馀认识张耳后就成了他的粉丝。俩人都是大梁人,娶的都是富家女,真是相识恨晚啊,俩人立即结拜兄弟,定为生死之交。

    但人有时太会出名未必是好事。秦灭魏国时最闻听张耳和阿馀之大名,悬赏一千金捉张耳,五百金捉陈馀。大好的日子就这样被秦国弄得家破人亡,俩兄弟只好化名隐姓亡命天涯。

    不久,张耳和陈馀闻听陈胜起义,俩人立往投奔。陈胜早闻听两位大名,也很高兴地留用他们。后来,当张耳和陈馀听说陈胜企图自立为王,马上劝阻道:“将军诛暴秦万世昂望,然天下方乱,胜败未定,将军就自称为王,恐怕天下以为私心。不如缓称王,引兵向西,立六国之后,为秦多树敌,为己多增力。敌多则力分,我众则力强。以我所强攻敌所力分,故天下无有不克之地。到时将军据咸阳以令诸侯,德服天下,帝王之业唾手可得矣。”

    实事求是地说,张耳和陈馀此话可谓真知卓见,不管从哪个角度来讲都是正确的。一千多年后,朱元璋举军起义抗元时,当时各路起义军纷纷称王,朱元璋问臣下朱家军未来何去何去,谋士朱升送朱元璋一句话:“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朱元璋深以为然,决定不赶称王这股浪潮,果然躲过元朝的打击,并且保存实力笑到,最后并最终建立起了几百年的明朝大业。

    可陈胜不是朱元璋。王诸将相宁有种乎,如今天下已重新洗牌,谁又规定一定要六国之后贵族们当王,他们当得了王,我为什么不能当王呢?于是不信邪的陈胜没有听从张耳和陈馀的计谋,最终自立为楚王。

    可历史从不以个人意志为转移。陈胜仓促称王,仓促被灭,昙花一现,从而开了中国历史上农民起义首举必败的先河。这真是一道可怕历史的魔咒,自陈胜之后,不管哪个朝代,每每总是首难者倒下,反而是后来者踏着鲜血勇往直前成了最大的最益者。

    陈胜否定张耳和陈馀之计后,他们俩只好退而求其次。陈馀对陈胜又献一计说道:“大王您只顾率兵向西攻打咸阳,可是黄河之北的大片土地还没有收复,我曾经在赵国游说过,比较了解那里的情况。如果您愿意给我一些兵力,我愿带兵北上拿下赵国。”

    陈胜一听,此计可行。然而在选派将领方面却做了一个出人意料的安排,陈胜任心腹武臣为将军,邵骚为护军,张耳陈馀分别为左右校尉。陈馀不听没打紧,一听气得一肚子是火。计谋是我出的,要的就是将军令,搞到最后竟是打杂的。好,既然你陈胜把我们俩兄弟当外人,也休怪我以后不把你当自己人,咱们就走着瞧。

    人在屋檐下,不得不低头。暂时的低头是为了更高的伸展。陈馀张耳只有窝着一肚子火跟随武臣带着三千兵打赵国去了。只凭三千兵就想打下赵国几十座城,恐怕不知要打到什么时候,然而天助武臣,这时范阳谋士蒯通主动找上门出谋划策,仅凭那张三寸不烂之舌到处恫吓,赵国不战而投降的竟有三十来个城市。

    就这样,武臣没费什么力气竟也打到了邯郸城。那时,离武臣遥远的西边,发生了两件大事。第一件事,陈胜派属下大将葛婴攻打蕲东,然而葛婴打下东城时,自作主张立楚国后裔襄彊为楚王,后来才听说陈胜在陈地自立为王,于是只好杀了襄彊回报陈胜,却被陈胜诛杀。第二件事,楚军西征主将周章好不容易打到戏水,却被章邯打得落荒而逃。

    第一件事证明陈胜是无道之人,只会以已之私吞天下之实。第二件事说明陈胜大势已去。真是天赐良机啊,报仇的机会终于来了。

    陈馀和张耳连忙游说武臣道:“陈胜只用八九百造反之兵打到陈地就称王,不是非要立六国后代。将军您以三千兵拿下赵国三十几个城市,独据河北,如不称王恐怕就没有人敢称王了。再说陈胜这个人只会听信谗言乱杀大将,如果这时有人回去说你坏话,你恐怕就有危险了。我劝你不如立自己人为王,否则就立赵国后人为王。时不待我,机不可失。将军不要错过这个大好机会啊。”

    陈馀张耳这话真是说到武臣心坎上了。如今天下纷乱,诸侯打来打去还不是为了好好过一把王瘾吗?古人云,天予不取,必受其咎。既然上天注定要让他武臣做赵王,他为什么还要拒绝呢?

    武臣立即听从陈张之计自立为王,封陈馀为大将军,张耳为右丞相,另外一个跟班的邵骚为左丞相。陈胜啊陈胜,当初叫你封我为将军你不封,现在我要让你连后悔药都来不及吃了。咱们接着慢慢整吧。

    陈胜听说武臣自立山头称王,气得那是一个跳呀,他一怒之下把武臣家抓起来准备杀掉,相国蔡赐却劝住他道:“大王且慢,此时杀武臣大大的不妥。秦国还没有灭亡,如果杀掉武臣等于给我们又增加一个敌人。不如我们顺便让他当王,叫他引兵与我们一起攻秦,等时机成熟再慢慢收拾他。”

    陈胜一听,相国此话一点没错。楚军目前形势不容乐观,攘外必先安内,武臣如果愿意派兵攻打秦国,送出去的三千兵也不至于亏了。于是陈胜便派使者前往赵国祝贺武臣新王上任,同时以命令的口吻叫武臣赶快派兵西向攻打秦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