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轩网 > 穿越小说 > 明末1625 > 第17章
    便有懂人情事故的乡民又叫道:“大不了你把鱼食的价格弄高点,只要能让我等不亏就是。五文钱一斤,你看如何?”

    “五文一斤?呸,老子又不是傻子!”郑晓路心里暗骂,只管摇头。便又有人叫道:“我出七文一斤!”那郑鱼户却是个懂鱼的,他看郑晓路的鱼那长劲,只怕一条鱼最后不止五六斤重,比起自己塘里那些注定只能长到三斤的小鱼大了不止两倍。郑鱼户一咬牙,大声道:“12文一斤,我出12文一斤。”

    郑晓路心中大喜,他是现代过来的,早就算过这鱼饲料和鱼肉的价格关系,他知道如果鱼肉的价格是40文铜钱一斤,那么鱼饲料的价格顶多10文钱,再多了也就不合理了。郑鱼户喊出12文,已经超过他的心理底限,他打蛇随棍上,赶紧拍板道:“哎呀,好吧,看你们都是乡里乡亲的,我不帮你们帮谁啊,我便辛苦点,帮你们弄些鱼食好了。”

    乡亲们赶紧拥着郑晓路,都来到郑家大院前面,郑晓路从地窖里扛出鱼食,就按斤卖给他们。这群乡亲都是本村的人,财力不怎么样,只买了几十袋就各自散了。但是过了半天,邻近几个村,曾经买过郑晓路鱼苗的鱼户便也蜂拥而至,到天黑时,200袋,整整一万斤鱼食,卖了个干干净净。郑晓路当初用70两银子磨了两万斤鱼食,如今只卖了一万斤,就收回来了120两银子。

    编者按:一斤鱼食长一斤鱼肉,有点夸张,我随便写写的,其实现实中基本不可能做到。我是考虑到古代水质好,水肥,少喂点鱼食鱼也能健康生长,才这么写的,请大家不要较真。

    第一卷 起成都 第十二章 鱼饲料加工厂

    等乡民们都走了,郑晓路抓着银子,站在院子里得意的笑。却见二小姐郑佳怡又走了过来,没好气的道:“上次卖鱼苗赚了一千两银子,也没见你笑得这般得意,你这次只卖了120两银子,就笑得这么贼眉鼠眼的做什么?”

    此时已是夏天,气温颇有点高,但郑佳怡却还是穿着一身布衣服,汗水把她背后打湿了一块,但她又不敢光着个膀子,因此非常难受,就躲在树荫下面。郑晓路笑道:“这两次赚钱是有些不同的,上次卖鱼苗虽然赚得多,但那种钱一年只能赚一次,何况那方法太简单,家里的长工管不住嘴,只消出去一说,人人都学得会,到了明年,人人都这样孵化鱼苗,这赚钱的方法就行不通了。但是这卖鱼食,却是个可以长期一直做的事情,这个是工业化的开始啊。”

    “工业化?”郑佳怡不满道:“又胡说什么乱七八遭的词,文盲也就罢了,还偏喜欢自作聪明地胡说。”

    “说我文盲?嘿,我这个工业化……唉呀,算了,和你们这些没文化的家伙说不清楚。”郑晓路转了转贼突突的眼睛,又道:“佳怡,那几匹丝绸都交给你几个月了,你怎么还穿着布衣服?”

    郑佳怡嘴巴一瞥,道:“你花了三十两银子买来的东西,我思前想后,怎么也不敢穿,要是被爹爹知道,莫真的打断你的腿。”

    郑晓路哈哈一笑,摇了摇手上抓着的一把银子,笑道:“你看,这不是又回来了么?而且还从100两变成了120两,你放心吧,老爷子那边怎么会生气。去,赶快回屋去把新衣服穿出来,我猜你早就裁好成衣了,只是不敢穿吧。”

    郑佳怡嗔道:“谁裁了?你就只会胡说!”她转身一溜烟儿的跑进内院去了。然而过了没一小会儿,郑晓路还在收拾自己那一堆碎银子,就见郑佳怡又一溜儿地跑了过来。

    “好看么?”她还是习惯性地站得离郑晓路远远的,郑晓路顺眼望去,只觉得眼前一亮,一个明媚的姑娘站在他的眼前,一身朱红色的丝绸长裙,裙上绣着许多白花、黄花,虽然数量众多,但那些花儿却不显拥挤,而是各显华美,衬托着整件衣服有如一抹动人的霞光。郑佳怡原本极美,此时笑颜如花,便又在美丽上加了一分,她小脸微红,却不知那红色是裙子映上去的,还是自内透出来的。

    “啧啧啧!”这一下看得郑晓路色心大起,他忍不住一边啧着,一边就靠了过去。边走边笑道:“果然人靠衣装,便是你这等小野花,穿上漂亮衣服也变得完不同了。”郑佳怡一听就气道:“原来我不穿这衣服便不好看了么?”

    郑晓路一时恍然,仿佛回到了现代,涎着一张脸道:“来,让我把你衣服脱光了再看看是不是还有这么美。”这样的话也说得出口?郑佳怡倒抽一口凉气。双手不由自主将胸口一护,怒道:“臭流氓,这几个月见你还老实,没想到又来疯言疯语,你又忘了五雷轰顶的誓言了吗?”

    郑晓路一惊,呀,又忘了这是在古代了,在后世和女生调笑一下脱衣服,人家顶多笑骂一句色狼,倒也不会如何生气。这话在古代却说不得啊,郑晓路将手一拍,道:“哎呀,我还有很多事要忙,没时间和你墨迹,我走也!”言罢几个大步,窜得无影无踪。

    郑晓路拿着这120两银子,却开始慎重了起来,他有心搞一番事业,便如他前一次发的誓言,他要赚很多钱,要做大官,他想用自己的手来保护郑家大院里这个可怜的女子。

    郑晓路又去村头找来了泥瓦匠郑师傅,在郑家大院的后面,画出了老大一块空地,给了郑师傅20两银子,要他盖了一个巨大的厂房出来。这厂房极为简单,就是一个空空的房子,除了四个墙壁和几根柱子顶着个屋顶之外,里面什么也没有。这明朝时真要盖个大宅,所需银钱不菲,但是盖这种四个墙壁顶个盖的房子,却极便宜,20两银子绰绰有余。这个时候也没有国土规划局,也没有城管,随便占地盖房还真没人管,轻轻松松就弄好了厂房。

    然后他又花了五两银子,买了二十个巨大的石磨,计算好间距,摆放在厂房里,就这样,一个简单的鱼饲料加工厂,就算是完成了。现在最大的问题就是人手了,材料在鹤山镇随时可以买到,可是人手又怎么办呢?

    这时是夏天,正是农闲时节,郑家的七个长工随便整理了一下水田里的杂草,就早早的休息了。郑晓路心中一动,这些长工世代为郑家种田交租,他们的生活并不富裕,如果许以小利,这些长工一定愿意在农闲时节来他的鱼饲料加工厂里帮工。

    郑晓路拿着根树枝就开始在地上计算,如果自己大量采购原材料,那原材料的价格就还可以比上次买的低一些,假设用50两银子购买2万斤材料,那么1斤原材料的进货价仅仅2.5文钱,然后用12文一斤的价格将鱼饲料销售出去,那么1斤鱼饲料的利润是9.5文,自己拼命干活的时候,一个时辰可以磨出来100多斤的材料,就算工人们没自己这么有干劲,偷偷懒,一个时辰也可以磨出100斤材料,也就是一个时辰可以产生950文钱的利润,如果让一个工人每天工作四个时辰,就可以产生出3文钱的利润了。

    郑晓路一边算,一边就感觉自己的口水在哗哗地向下流,一个工人工作一天,可以给我赚接近4两银子,那我开多少工资来请工人好呢?村口的郑屠夫每天帮人杀一头猪,人家给他的工钱是一钱银子。那我给我的工人一天一钱银子的报酬,就可以让他们当我是个大善人了。

    郑晓路算得口水横飞:“资本家啊,资本家这东西,就是这样他妈的诞生的。”

    第二天一早,郑家村里所有显眼的地方,都贴着一张告示。上面写着:“郑家大院招聘推磨工人,工作时间四个时辰,工钱一钱银子一天。”那家写得歪歪扭扭,乱七八遭,而且有趣的是,大部份字都是错别字。这郑家村是个穷山村,除了郑家根本就没人识字,村民们看到告示,根本不为所动,便各自干自己的活儿去了。倒是把踌躇满志,坐在郑家大院里等人上门来面试的郑晓路晾了整整一天。

    待到天色已晚,郑晓路才想明白究竟出了什么问题,自己写了一堆简体字,又写给一村不识字的村民看,这不是对牛弹琴么?等到想通这一节,郑晓路被资本主义燃烧起来的热情也开始渐渐冷静了。他突然醒悟到,一个工人一天工作四个时辰可以磨400斤材料,如果自己的二十个石盘一起开动,一天就要产生八千斤鱼饲料,如果这样搞,只怕搞不了几天,自己的鱼饲料就再也卖不出去了,毕竟这里只是个小小山村。就算把长滩湖边的另外几个村落都算进来,对鱼饲料的消化能力也远远不足够应付自己的产量。

    局限性!这个词语突然跳到了郑晓路的脑子里,没错,在这种小山村里,不论你想干什么,都跳不出人口、经济、生产力带来的局域限。而要想摆脱这些局域性,唯一的办法只有一个,那就是离开郑家村,去更大的地方谋求发展。

    郑晓路灰溜溜地在村子里游走了一圈,将自己的“招聘告示”通通撕了下来,他突然发现,自己不能一直呆在这里,如果真的一直在这里,那么他胸中所学,他从后世带来的知识,根本无法发挥。看来,得做些去外面的世界的打算了。

    郑晓路终究没有再发放那儿戏般的招聘启示,他用手上的余银,买了几万斤材料,再用一钱银子一天的工钱,让家里的七个长工帮着磨制鱼饲料。然后将这些材料卖给周围的鱼户,再购入材料,仍然只用七个长工磨制,然后再卖掉,就这样做着小本小利的生意。然而在他看来是小本小利的生意,在周围的人眼里看来,却是很了不起的事情了,两个月以来,周围几个村庄的鱼户都来他这里购买鱼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