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轩网 > > 那时汉朝(1-7部) > 第316章
    于是,翟义信心十足,大踏步挥师西进,当大军抵达山阳郡(今山东省金乡县西北昌邑镇)时,造反军队,已有十余万人。

    三、称帝

    王莽做梦都没想到有这么一天,多大的民意,都不如造反的声势大。搞权术,能玩得过他的人,还没出生。可是当他听说造反军,正在向长安城方向挺进,他一下子就慌了。

    王莽是真慌。汉朝多少人没有过战争了,现在突然发生这么大的事,他是真的一时拿不出办法来。于是,他只好先静观其变。可是前方传来的消息,越来越糟糕,越来越糟糕。

    此时,王太后却是一幅幸灾乐祸的样子。一种从未有过的,淋漓尽致的报复快感,洋溢在她的幸福的老脸上。王莽是在她有生之年崛起的,她多么希望活到那一天,看到王莽被造反兵砍成肉酱。

    看着王太后那幅得意的样子,王莽真的沉不住气了。他将所有王氏外戚,以及他的重要同党,都喊来开会,商量对策。很快的,王莽就拿出了一套方案,一口气任命七个司令。

    为了防止意外,他还规定,军队领导机构中,不得让关东人任指挥官。因为前来攻打长安城的,都是关东人,对王莽来说,这些关东人很不靠谱。

    王莽的指挥官为关西人,但他的兵种,却是关东人。七个兵种司令官,组成了中央精锐兵团,向翟义叛军发起反攻。接着,王莽再度任命三个司令,各率部队,守住三个地方。

    第一个是函谷关;第二个是武关,第三个是宛县。

    要想破长安城,不是函谷关,就是武关。而要进入武关,必先过宛县。所以说这三个地方,可谓是重要之要啊。想当初,秦末战乱时代,高祖刘邦率兵西挺,走的就是宛县,进武关,后攻入咸阳的路线。后来,项羽却选择了破函谷关。殊途同归,两条大路通长安。如果王莽守住了这两大关口,等于捏住了自己的命根。

    或许,情况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可怕。我想,这应该是王莽安慰自己的心里话。

    王莽错了。这时,又有一个消息,犹如一块殒石从天而降,砸在了王莽的脚跟:又有人造反了,而且又是十万军。后来这十万军,比前面翟义那十万军更可怕,因为这帮造反兵,不是关东人,而是来自长安附城的京畿地区。

    前方有人放火,后院又有人拆墙,这还叫人怎么整呀?

    京畿地区造反的头目,有两个,一个叫赵朋,一个叫霍鸿。从某种角度来说,他们不但属于来路不明的人,还是趁火打劫的家伙。赵朋和霍鸿认为,汉朝的中央军,都倾城而出对付翟义去了。如果他们就地起义,攻入长安,肯定成功。

    真可谓,造反不可怕,就怕造反兵有文化。事实证明,赵朋和霍鸿的观点是对的。他们的起义军,一举拿下长安附近二十三个县,又斩西长安市民兵司令,一路向长安城攻去。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何况赵朋等人放的这把火,还是一把大火。大火逼近了长安城,火光映照着长安城里的未央宫。无耻的王莽,仿佛就在眼前。

    王莽真急了。

    事实证明,光急着跳脚,是不能解决问题的。这时,王莽又召集了一个紧急会议,做出以下布署:派卫尉和大鸿胪,率兵出城,攻击赵朋造反兵团;派骑都尉驻防长安城北;派城门校尉,驻守长安城门。同时,皇宫加强巡逻。

    长安城就像一把好柴,一夜之间就能被城外的造反兵烧成一片火海。看着这眼前一切,王莽心里一点底都没有。只有他自己知道,他真的要撑不住了。

    王莽像一只热锅上的蚂蚁,在皇宫急得团团转。这个天才的权术家,突然想到了一招。等死不行,送死不行,不如去求老天爷帮帮忙,或许会有所转机。

    于是,王莽就抱着三岁的皇太子刘婴,率领百官,每天都要跑到效外的皇家祖庙祈祷。就在祈祷会上,他发布诏书,宣告天下,说他拼死拼活,不是为了自己当皇帝,而是保护皇家祖业。

    稳定压倒一切。王莽这招,就是要先稳定天下骚动的情绪。同时,王莽还特意派人向国各地传达,警告各郡不要乱动,皇帝还是刘婴的,安汉公不会抢他的。

    退位自保,这是一条明智的退路。除此之外,王莽别无他法。

    但是,就在王莽举目无望时,前方传来一条天大的好消息——汉朝中央军,在陈留郡遭遇翟义的起义军,并一举击败对方。翟义被捕,已经五马分尸,刘信逃亡,不知踪迹。

    汉朝中央军干掉翟义后,调军回头,直奔赵朋等另外一支造反军。王莽已经派出一支军队,前往伺候赵朋,当中央军赶到时,汉朝两支正规军,形成前后合击之势,一下子就把赵朋造反兵夹死了。

    二个月后,汉军消灭起义军,各郡县治安秩序,陆续恢复。

    王莽仿佛做了一场恶梦。曾经要崩溃,要发疯的他,突然又信心满满。他十分得意地认识到了,起义军是不足惧的,王莽还是强悍的。汉朝就像他手心中的猎物,只要他不放手,谁也别想来抢走。

    于是,王莽疯狂反扑。首先,他派人到翟义故乡,把翟义老爹,即倒霉的前丞相翟方进坟墓及祖宗坟墓挖了,诛三族。然后下令,把翟义及赵朋两支起义叛军尸体,部搬到路旁,插上木牌,警告造反者不得好死。

    王莽终于出了胸口的恶气。这时,他突然想起了那个看着他,幸灾乐祸的王太后。

    老太婆可能认为,他王莽活不过今年了,没想到会是今天这个结果。天意啊。王太后这笔嘲笑帐,当然不能就此了之。这时,各郡不断有祥瑞报来,重要的有石牛和仙石两样。王莽叫人把这两样东西,运往长安。然后,他就给王太后上了一道奏。

    奏书很长,大约意思就是,自起义军被灭后,汉朝到处都有祥瑞出现,都是冲着他安汉公来的。天意当前,他怎么能违抗呢。所以,从此之后,我不再用摄政年号。我的所作所为,可以跟周朝的周公媲美。又所以,汉朝政权先由我打理,等到刘婴满二十岁,举行加冠礼时,我再原样归还他就是了。

    王莽的刀,已经顶到王太后的脖子上了。老太婆想反抗,已无可能。于是,王太后只好无奈地,批准了王莽的请求。

    事情还没完。不久,又有满天的祥瑞纷纷冒出。这时,所谓的祥瑞就更露骨了,都是公开说,上天授意要王莽当皇帝。

    该是彻底翻牌的时候了。

    王莽把收集来的,各种真真假假的祥瑞,派人交给王太后过目。并且毫不隐晦地告诉老太婆,王莽要当皇帝,是铁定的了,您看这事怎么办?

    王太后都快入土的人了,她能怎么办?就算想怎么样,也是胡扯加白搭。她早就想到会有这一天,但是没想到王莽越来越猖獗露骨。

    王太后彻底沉默了。可天要打雷,王莽要当皇帝,就让他当去吧。公元8年,十一月二十五日。一大早,王莽先去高祖刘邦庙前祭祀,举行皇帝加冕冠礼,带着王冠。接着,他回到未央宫,发布以下文告,大意如下:

    一直以来,汉朝发生的各种祥瑞,都是神灵们以特殊的方式,要把天下数托付给我。在这些神灵中,就有高祖刘邦,在天意面前,我怎能违背。所以,我决定于十二月一日,正式登基,建立“新王朝。”

    这就是传说中的——禅让。禅让的核心技术无非两样:民意与礼贤。多少年来,王莽兢兢业业,无非就是为制造贤能与民意而忙活。而他的终极目的,就是为了今天的所谓禅让。

    禅让,在儒家思想里,是最理想的政治模式。自孔子以来的儒家知识分子,都特别推崇尧舜这两个禅让制度的发明人和继承人。儒家为什么推崇禅让制度,是因为他们从来就坚定地认为,皇权是公共权力,应该属于治世之能臣,而不是一家一姓之私有产物。

    王莽是儒家大师,他不但继承了儒家的核心思想,而且身体力行的去推广儒家政治思想,竟然还成儒家实现其理想的第一人。

    了解了这一点,我们就可以看到,王莽不是无耻的权术家。在他的骨子里,他是天下最伟大的思想家和政治家。一个为伟大理想而不择手段的人,不能在他身上套上道德的咒语。

    所以王莽又认为,王太后要支持他,而不是一味顽固,不识时务。

    王太后的确很顽固,她手里还握有一件很重要的东西,不想交出来。那个东西,实在重要,如果没有他,王莽永远只能当假皇帝。

    其实,那个玩艺一点也不神秘,它就是皇帝的玉玺。但是,王莽相信,有人有办法让王太后把东西交出来。这个有办法的人,就是王莽堂弟王舜。

    王莽把任务交给王舜后,王舜就去拜见王太后。一直以来,王舜都是王莽和王太后打交道的中间人。王莽之所以选定王舜,是因为王太后特喜欢王舜,对他也绝对信任。但是这一次,王太后终于把王舜看透了。当王舜出现在她面前时,就知道为什么而来了。

    但王太后什么都不说,就等王舜开口。

    果然,王舜一开口,就说索要玉玺的事。王太后一听,面子也不给,破口大骂王舜道:“你们这帮忘恩负义的家伙,享受国家的恩惠,还要做出无耻的行为,抢夺政权。这种人,就算死了后,猪狗都不配来啃你们的尸体。”

    王舜没有反驳,只是安静地听着。这时,王太后接着骂道:“王莽都建立新王朝了,国家历法,制度什么都改头换面了,为什么还要索要一个小小的玉玺,自己刻一个不就得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