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轩网 > > 那时汉朝(1-7部) > 第267章
    刘病已打娘胎出来,就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弱者。十八岁之前,他几乎是个三无人员——无业,无前途,无幸福。尽管张贺给他娶了老婆,他仍然得过且过。然而,他之所以能被召往长安,要当皇帝,完是托了老天的福,他做梦都没想到,会有那么传奇的一天。

    千古以来,变迁的是人事,不动的是人性。当我们受尽贫穷的时候,总不由叹息,如果给我五百万,这辈子替谁做牛做马都值得啊。但是,当你真正拥有了五百万,你不是想着去替人做牛做马,而是想着一千万,两千万,以至无穷万。

    财富可以改变人性,权力更不例外。刘病已知道,他被召进城,完是因为霍光找不到合适的人,才拉他来填位的。开始的时候,他千言万语道不尽对霍光的感谢,可是坐着想着,突然问题就来了,难道我一辈子就这样坐着被人架空吗?如果这样,我与行尸走肉又啥区别?

    人类一思考,上帝就发笑。刘病已一思考,霍光就紧张。这个世界,千军万马不可怕,可怕就是思想。思想是千里马,可以让你骑着跑过千山万水。然而,刘病已顿然发现,在他与霍光的较量中,是一场不平等的搏弈。他要想不当傀儡,不永远当活死人,只有一条路,就是搏弈。不搏弈,就永远没有出路。

    他被迫参加搏弈,尽管明明知道,这是一场信息不对称的竞争。在这场竞争中,霍光既当球员,又裁判,貌似无懈可击。事实上,我们错了。

    刘病已发现,霍光有一样东西,永远比不过他。霍光是老球员,刘病已是新球员,新球员技术搞不过他,但是体力无限,那是老球员无法比拟的。于是刘病已又想,我踢不过你,我等你退役了,没人跟我踢了,老子不就自然胜出了吗?

    不拼技术,只拼体力。这是刘病已盖世神功的第一招。果然不久,霍光死了,他顺利接班。

    刘病已的盖世神功第二招是啥呢?保持球员资格,抢夺裁判权。于是,第二场比赛中,当霍禹等霍氏家族,准备接替霍光进入比赛时,刘病已联合魏相等人,抢占制高点,充分利用裁判权力,先亮黄牌,再亮红牌,部把对方赶下场去,于是自然而然的,他又成了无与争锋的胜利者。

    第三招,保持体力,只当裁判和比赛赞助商,不当球员。当裁判的感觉,是世界上最好的感觉。他颁布游戏规则,一切按他的去比赛,如有疑问,解释方在于裁判与赞助商。

    此时,参加比赛的有,赵广汉对魏相;韩延寿对萧望之;杨恽对戴长乐;张敞更牛,一人顶N个。这几场比赛前面都看过了,赵广汉不按规矩踢球,被赶出局;韩延寿技术太差,被萧望之踢飞了;杨恽和戴长乐打平手,但不服裁判闹情绪,红牌被罚出局。张敞艺高胆大,笑到了最后。

    从不完对称信息搏弈的弱者一方,跃到了绝对强者一方,刘病已实现了质的飞跃。但是,刘病已没有得意忘形,反而一直保持着清醒的头脑。

    在太子到底要不要废掉的这个问题上,刘病已犹豫过。前面讲过,他是看在许皇后的情谊,才保留了刘奭的太子资格。事实上,这只是其一,不能完反映出真实的刘病已。

    没错,刘病已首先是个重情重义的男人,其次才是个政治家。但是后者身份,远重于前者。政治家考量的是减少一切行政成本,实现搏弈利益最大化。在更换太子这事上,他不得不考虑成本。

    更换太子的成本有多大,看看刘邦和刘彻那两个案例就知道了。刘邦想废刘盈立刘如意,结果没废成,反而让吕雉害死了刘如意,还搞出了个人猪事件。刘彻为了立刘弗陵,为防患于未然,只好杀了钩弋夫人。如果刘病已要换掉刘奭,结果会怎么样?

    寒,寒,寒!

    搏弈的最高境界是啥呢?是纳什均衡,是鹰鸽博弈的平衡。刘病已从实践到理论,再次实现了一次飞跃。他到死的时候,还没忘记,要当好裁判,不能只亮红牌和黄牌,不吹口哨。

    所以,他决定给自己吹一次响亮的口哨,中止非份想法,继续保留刘奭的比赛资格。同时,还特别地给刘奭找了三个教练,教练之间,由外戚代表和士大夫代表互相牵制,多完美的组合。

    事实证明,这次刘病已错了。他的神功,只适合他自己。刘奭不是刘病已,他连当裁判的能力都不具备。裁判不行了,玩流氓足球的时代,就要到来了。

    第五十八章群氓时代

    一、新四人帮

    汉宣帝刘病已宣布的几个辅政者中,好像漏了一个重要的名字,那个人就是黄霸。黄霸去哪里了?让我来告诉大家吧,他已经提前告别刘病已,到西天报到了。

    那么,黄霸空出的丞相,刘病已给谁了?给谁,你说能给谁,丙吉是个会管事的丞相,刘病已以为黄霸也是块料,没想到他那块料在地方上还可以,到中央就变成了,只会寻找祥瑞来充数的料。所以,他多少有些后悔了,在黄霸的继任者上,他不能再糊涂了。所以,他在死前必须找一个能干事,会干事的人来接任。

    刘病已死前,挑了几遍,终于锁定了一个人:于定国。事实证明,要想当大官,有人提拔还不行,必须碰上好运气。于定国是两样好事都被他轮上了。

    按汉朝的升迁规矩,要想升丞相,必须能升御史大夫。于定国不过是个廷尉,离丞相还隔着两重天,遥遥不可及。事实上,如果运气好的话,一切不可能,都会成可能。

    公元前52年,御史大夫杜延年病老,被免职,于定国接任御史大夫一职;第二年,公元前51年三月,黄霸逝世,于定国接任丞相位。从廷尉到丞相,也就一年的功夫,在汉朝官场上,简直就是火箭速度了。

    后来的事实证明,于定国这个丞相,当得是够称职的,只做事,不惹事,政绩远超黄霸。但是,刘病已没有选他为辅政,实在奇怪。想当初,刘彻崩前,至少还把低调处事的车千秋定为辅政之一。如今,刘病已不惜成本,快速升迁于定国,却没有让他当辅政,他到底打的啥算盘?

    最初,我也想不明白。可是,后来我似乎想通了。当初,刘彻让霍光等人让辅政的时候,他没想过那几人会斗起来。到了刘病已,他要选辅政,可能会想,他选的辅政当中,会不会像当初霍光他们一样,斗起来呢?

    政治具有排他性,这个道理,相信刘病已是知道的。而刘病已没有选于定国当辅政,从长远来看,他是为于定国好。或许冥冥之中,在他死后,汉朝官场会发生一场,类似于当初霍光斗上官桀等四人帮的七级地震。

    很不幸,他预言中了。

    让我们看看辅佐刘奭的这三个人的基本简历,或许会看出些门道。刘病已的外戚,有两股势力,一股是他外婆史家那边的,一股是他许皇后许家那边的。自汉朝开国以来,外戚势力,更新换代,极为明显,也极有势力。大司马兼车骑将军史高,就是代表了刘病已时代的外戚势力。

    萧望之,东海兰陵(今山东苍山兰陵镇)人,主治过《齐诗》;周堪,齐郡(今山东淄博东北)人。一个是太傅,一个是少傅,从工作上说,他们俩是同事;从出生地来说,他们是老乡;更重要的还有,周堪也师从过夏侯胜大师学过《尚书》,所以他们俩还是同出师门。更更重要的还有,他们俩都是士大夫代表。

    士大夫代表和外戚力量,是当时汉朝最重要的两支势力。刘病已选以上三人来当辅政,并非是潦草了事,而是具有远大的战略意图。当然,最担心的是两股势力是否合拍的问题,这个问题他不能替刘奭包办,是福是祸,只能看新当家了。可谓是担心啥就来啥,刘病已不想看到的不和谐局面,还是发生了。

    外戚代表史高,他知道自己是怎么爬上来的。自刘邦立国以来,外戚代表官当得够大的,有的是,但是有水平的,好像特别少。要数有点水平的,可能就是汉武刘彻时代的窦婴,田蚡,霍光等三人。那三人都是读书人,没啥好垢病的。

    但是,史高的学识及政治能量,的确值得商榷。首先,在刘病已当皇帝之前,汉朝人没听说有史高这么一个人;其次,在刘病已当皇帝后,汉朝人只听说史高是刘病已的人,没听说过他有读书的爱好,甚至广开门面,跟读书人打成一片。总之,史高之所能有今天,完是沾了刘病已的光,没啥好炫耀的。

    萧望之呢,他家世代务农,可他特争气,师从夏侯胜,并且很早就出名了。他跟周堪合成一伙,简直就是志同道合,相识恨晚。

    辅政三人,按原则,就是有事好商量。问题是,商量后有谁来拍板呢?从道理及理论上讲,当然是大司马史高先生了。以前,霍光不也这么干的吗?

    然而,史高不是霍光,俩人简直差了上百个档次。就冲着这个,萧望之很不服,所以他决定联合周堪架空史高。很快的,萧望之就看到,凭他们俩人,势力未必太单薄了,必须打个别的势力代表进来。这时,他想到了一个人。

    这个人,就是西汉历史上著名的学问家刘向。刘向,原名叫刘更生,他是在汉元帝死后,才改名为刘向。稍微知道点中国史的都知道,西汉出了个刘向,编辑过《战国策》,撰写过《说苑》等书,就是没听说过有个叫刘更生的家伙。所以,为了称呼方便,我还是将刘更生提前唤为刘向了。

    刘向是哪方代表?皇亲代表。当年,汉高祖刘邦有个同父异母的小弟,叫刘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