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是,张安世只得低头做官,闷声发财。张安世夫人持家有术,自开纺织工厂,家童七百,富于大将军霍光。
公元前62年,八月十一日。张安世薨。善哉,终于入土为安了。张安世走了,但他留下了一笔巨大的精神财富。在残酷的生存环境中,他以无比的智慧和清醒的头脑,破解权力迷局。从而能保存实力,满而不溢,阴泽后裔。
美哉,张安世!!
二、刘病已的心事
都说当皇帝好,刘病已却想说,你说好当请来当几天试试,不脱你几层皮,你都睡不安。在这里,我极认同刘病已,甚至对他持深深的同情。
举个例子来说吧。中国当前教育,一个孩子,四个老人,加上父母俩个,可能都管不好孩子。然后,孩子上学,成绩有所退步,父母就大吼大叫,跑来学校找班主任扯东扯西,说班主任工作不到位。你们几个成人,那么多支手都管不好孩子;班主任两只手,要管那么多的孩子,他容易吗他?
按家天下的政治模式来看,刘病已是天下最大的家长,亦是天下最大的班主任。然而,这个终极版本班主任,不但要跟天斗,跟地斗,还要跟天下那么多人斗。他容易吗他?
的确不容易啊。刘病已十七岁登基,一直战战兢兢做人,装了近十年的孙子,彻底搞掉霍氏家族,他才总算松了一口大气。是的,最大的心事是了结了。可是,还有几件事,让他挺伤脑筋的。
这几件事,说小不小,说大,其实也算挺大的。第一个就是立皇后问题。自从霍成君死后,皇后一位就空缺着,得赶紧找个女人来填了。当然是不会缺老婆的,问题是,要选一个好老婆,问题就难了。
目前,有几个女人是皇后的侯选人。一个姓华,一个姓张,一个姓卫。三人当中,刘病已最心仪姓张的那个夫人。可是,他还是犹豫不决。
事实上,刘病已迟迟没拿准主意,那是有缘由的。想当初,霍成君为什么想毒杀太子刘奭?那还不是想腾出一个好位,好留给自己的孩子。霍成君如此,能保证张夫人当了皇后,规矩做人,保护现任太子吗?
答案是,不能。
孩子是跟母亲连在一起的。天下的母亲,没有谁不为自己的孩子的。当初,吕雉为保住刘盈太子位,与戚姬大打出手。结果戚姬败下阵来,血染皇宫;当初,太子刘荣,本来屁股坐得稳稳的。结果,王夫人联合长公主刘嫖,搞掉刘荣母子,将刘彻扶上太子,制造了汉朝历史上,第二宗宫廷斗争流血案;当初,太子刘据功德无量,钩弋夫人怂恿小人江充等人,借巫蛊之案,替刘弗陵皇权之路扫平道路,制造了汉朝历史上最残酷的一宗流血案。还有那个霍显和霍成君,权迷心窍,阴谋失败,以致让霍家被族诛灭。
历史,永远是一面大镜子啊。在大流血的教训面前,刘病已不得不警惕历史重演啊。
那怎么办?选了皇后,怕多事,太子不安;不选,宫里多事,那些争宠的女人也不安啊。这个问题,的确够伤人的。
然而,事情马上就有解决方案了。刘病已认为,从大局出发,必须将他的宠妃排除在皇后位之外。所以,他决定选一个性情可靠,没有儿子的女人当皇后。根据这个标准,刘病已一下子就把目光锁定了一个女人。
这个女人姓王,长陵人。当年,刘病已在民间活跃的时候,最常玩的就是斗鸡走狗。在那期间,他认识了一玩友。那玩友有个女儿,十几岁。此女最大的能耐,就是克夫。老爹给他许配男子,还没嫁出门,对方就登天了。连续搞了几次,结果再也没人敢娶她了。
刘病已偏不信邪,当初刚登基时,便将那克夫之女召入后宫。不知是刘病已冷落了她,还是怎的,王女士一直无子。尽管如此,王女士任劳任怨,性格敦厚,不怎么招人耳目。
公元前64年,二月二十六日。刘病已正式封王夫人为皇后,同时,指定王皇后抚养太子刘奭。
世间之事多奇妙。王女士人长得怎么样,还特不招男人喜欢,进宫还是靠关系的。没想到,只一夜之间,便摇身一变,成了皇后,还当了太子他妈。或许她做梦都梦不到,轮八辈子都轮不到她头上的好事,偏偏轮上了。事实上,这都是假象。很快的,王皇后就发现,在这个皇宫里,她只有履行义务的份,却没有享受的权力。皇后是刘病已给他的一个虚名,几百年都没来看她一眼。皇后想见皇帝一面,比登天摘月还要难。
政治,总是使人类命运变得传奇和荒谬。透过历史的烟云,我仿佛看到,汉宫里那个沉默寡语的女子,在月光如水的夜晚,脸上挂着两行清泪,徘徊窗前,独自悲怆。
整完一事,还有一事。在刘病已看来,第二件心事,绝不亚于以上一件。这一次,刘病已心烦的是,他的名字,实在配不上他这个皇帝。于是他就想到,要不要改个名呢?
刘病已改名的理由,可以编辑一罗筐。首先,名字如衣服。什么身份的人,穿什么样的衣服,那是有讲究的。当初,刘邦造反时,人家还叫他刘三或者刘季的。当他当上皇帝后,谁还敢乱叫?又当初,刘彻小时还叫过刘雉。后来,刘启觉得这个雉太难听,于是替他改了个名,叫刘彻。
刘病已这个名字,不知是谁给他起的。但是我们可以看出,这个名字,跟刘病已小时候爱生病的经历有关。或许是为了图个吉利,就起了病已这个名字。所谓病已,可以这样理解:病,就是生病;已,就是停止。病已,就希望停止生病的意思了。
名字是吉利了,但还不够。名字既然如衣服,不但讲究合身,还要讲究审美。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有相同,亦有特大不同。西方文化,讲究实用。比如吃的,什么有营养,他们就吃什么。中国则不同,他们不但追求实用,还特追求审美。比如吃的,我们的民族能吃出千万种花样来,西方可以吗?还有,最初我们发明了炸药,我们用来制造烟花,夜晚一放,多美啊。西方则不,他们用来制造火枪,朝天一放,满天鸟落。
说了那么多,刘病已这个名字,不合皇帝身份地位,叫起来也不好听,看起来也无美感。所以,必然换。
其次,古人取名,还要涉及到一个避讳问题。所谓避讳,就是对尊长的名字,笔下不能乱写,口中不能乱说。否则,哼哼哼……文字狱就这样诞生了。
曾记否,汉初有一纵横家,名唤蒯通,曾经怂恿韩信反刘投项。事实上,蒯通原名叫蒯彻。后来因为彻字跟刘彻的同名,所以班固在《汉书》里都不敢呼蒯彻,替他改名叫蒯通。
英国哲学家罗素先生说过,只有野蛮落部,才会讲究避讳。如果用罗素这话,来检验中国文化,那是大大的错。中国N多年前早就告别落部时代了。可是,中国古代,随着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化,越来越发达,避讳竟然也与时俱进,越来越讲究。最后,避讳问题竟然还发展成了一门学问,如果某个教授有心研究此学,甚至可以用来向外招研究生了。
不过,一般情况下,避讳有以下四种方法:一是,改字;二是,空格;三是,缺笔;四是,改音。改字,就是改名,比如蒯通。空格,就是空出格来,不要写名,另外写标注;缺笔,就是写名可以,但不要写完,缺几笔几画。改音,就是改成别的读法,别同音读出来,触犯禁忌。
刘病已这个名字,病字使用率那是很高的。人的一生当中,你可以不谈兴邦治国;但是不谈生老病死,绝不可能。然而,病字使用率高,不懂避讳的人犯错概率就高。还是改吧,改了对别人好,更是为自己好。就这么办了。
公元前64年,五月。刘病已下诏,正式向天下宣布,从此改名为刘询。为了充分照顾刘病已的感情,我们从此就呼他为刘询吧。
这在刘询改名的这年,汉朝发生了一件大事。是大事,也是麻烦事。事情是这样的,自匈奴被汉朝击退到遥远的漠北后,那些曾经是匈奴卫星国的西域诸国,纷纷被汉朝拿捏住。比如车师国,汉朝在车师驻军,开垦荒地,储存粮食,直接对匈奴构成威胁。
匈奴一帮重臣认为,车师国被汉朝控制,占有天时地利,如果长久必对匈奴造成伤害。所以,必须尽快夺回车师国。
紧接着,匈奴出兵,进攻驻扎在车师国的汉军。那时,被汉朝派驻车师国的将领,叫郑吉。郑吉从他处紧调七千兵力,想解车师国汉军之围。没想到,汉军一到,被匈奴包围了。于是,郑吉只好上书,向中央紧急呼救。
刘询一接到救书,两话没说,直接派人去喊一个人来。那个人,是一个牛人。一个很牛的人。
三、牛人赵充国
赵充国,生于公元前137年。字翁孙,陇西上邽(今甘肃省天水市)人。
班固说,秦汉以来,山东出相,山西出将。比如,秦有白起,王翦;汉有李广,公孙贺,苏建,上官桀,赵充国等人。以上这些牛人,都是以勇武显闻,那是为什么呢?
原因很简单。山西之地,势近大西北少数民族。大西少数民族,向来以骠悍著称。比如匈奴和羌族,如果你不惹他,他们就常来搞你。大冬天的,他们没有地方去,就集体骑马到边境开抢。本来汉人居住大西北,长年被风沙吹来刮去,种出点东西来也不容易,总不能眼睁睁地看着你抢。于是久而久之,大西北一带汉人,亦养成好斗风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