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轩网 > > 那时汉朝(1-7部) > 第227章
    可是皇帝都落到刘弗陵怀里了,现在怎么办?

    很好办。既然不甘心眼睁睁地看别人吃掉肥肉,既然别人都不讲道理的抢,凭什么他刘旦要讲道理的干瞪眼。冲动的魔鬼,仿佛万激汇海,冲击着刘旦那颗骚动的心。突然,刘旦脑中冒出一个可怕的念头:我命由我不由天,反他娘的。

    于是,刘旦准备开抢刘弗陵的皇位了。

    如果说,刘弗陵是个身披袈裟的小方丈,那么霍光和上官桀等五人,就是五大金刚。小方丈不可怕,可怕的是五大金刚。凭刘旦一人功力,那是干不过别人的。

    所以,刘旦要摆平霍光等高手,必须做好两件事:一是练好内功;二是拉帮结派,准备火拼。

    这个世界,要想造反,从来就不缺怕死的人。很快的,刘旦找到了两个邪门的人。一个是,中山哀王刘昌的儿子刘长;另外一个是,齐孝王刘将闾的孙儿刘泽。

    事实上,帮手好拉,内功却不好练。所谓内功不好练,不是练不好,而是不能练。

    我们知道,汉初,诸侯国的诸位国王相当滋润。他们除了没有立法权外,他们拥有的行政权,可谓大得吓人。比如,中央能收税,他们也能收税;中央有军队,他们也能组建军队。中央能任命官员,诸侯王们也能任命官员。稍微不同的是,两千石以上的高官,由中央任命,两千石以下的高官,由诸侯王说了算。

    然而,这种美丽而又美好的日子,却一去再不再复返了。结果诸侯王这种美好日子的人,不是别人,而是七国之乱的首发难者刘鼻。当年,刘鼻地方坐大,晁错看在眼里,急在心上,于是主张削国。结果刘鼻急得跳了起来,拉了一帮刘家兄弟,冲上去就跟中央干起来。

    幸运的是,汉朝中央最后不但顶住了刘鼻进攻,还将他彻底消灭干净。于是,七国之乱后,汉朝中央吸取教训,对诸侯王国进行一系列的削权行动。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封国国君不允许过问封国行政。

    当然,适当的税,还是能收的;封个几百石的官儿,他们还是有权的;搞个几百人的皇宫自卫队,中央还是允许的。

    然而,刘旦所谓练内功,就是要组建自己的军队,进行操队。要知道,当年刘濞,可是辛辛苦苦练四十年内功,一样被人家打回解放前。你刘旦一没人钱多,二没人众,三没人枪牛,还想造反?我想,还是叫他早洗洗刷睡了吧。

    所谓造反,就不要怕死。民不畏死,何以死畏之,这是孔子说的。我不怕死,你何必还怕中央那一套来吓我。这是刘旦说的。

    现在,在刘旦看来,所谓有没有行政权,不是由中央说了算。谁说了算?他自己。他凭什么能说了算?就凭他是刘彻的儿子,凭他比刘弗陵早早落到地球,多啃了几年圣贤书和五谷杂粮。

    于是,很快的,刘旦就向外宣称:我老爹活着的时候,曾特别关照我,说我有权任用和罢免封国内部官员。刘旦能自由使用行政权,他就能马上拉到人。仅拉几个吃死工资的人,还不够。要想真反,还必得有拿刀的人。这些人,当然就是军队。

    接着,刘旦开始整顿军队,日日操练,内功天天见涨。万事俱备,还欠东风。要想造反,刘旦还差一个动刀的理由。

    欲加其罪,何患无辞。要想真动手,还怕没借口?人长一张嘴,不仅是说来说话的,还要用他来找借口干架。不久,刘旦和刘泽等人开了一个碰面会。开完会后,他们分头行动了。

    首先,由刘泽撰写文书,公开指控,说刘弗陵不是刘彻生的。刘弗陵之所以能混到今天的位置,是由一群不怀好意的汉臣扶上去的。天下诸侯百姓,不能这样被忽悠着过。现在,该是我们出手的时候了。

    刘泽写好文书,派人抄写N多份,分发国各地。然后,他们又派出造谣工作队,到各地搅拌,唯恐天下不乱。

    然而,就在刘泽整得热火朝天的时候,正当刘旦练兵练得没差人仰马翻的时候,有人却将他们告到了中央。

    告刘旦的人,是名唤刘成。刘成,时为淄川王,刘建的儿子。算起来,刘成和刘长还是亲生兄弟。告了刘旦,就等于也告了刘长。看来,兄弟也是不太靠谱的。

    事实上,刘成并不想真告自家兄弟。他不过是想救个人,这个人,名唤隽不疑。刘成和隽不疑是什么关系?不知道。但是,不难想象,刘成和隽不疑应该有同穿一条裤子的。不然,刘成也不会在关键时刻想着要救他。

    刘成要救隽不疑,是因为刘泽要杀他。按刘旦和刘泽等人的计划,刘泽负责刺杀青州刺史,发动兵变。而这个青州刺史,就是隽不疑。

    公元前86年,八月。隽不疑接到刘成情报,抬腿就拼命跑,一跑到长安,就冲进了未央宫。于是,刘旦造反的消息,一下子就传到了霍光的耳里。

    该走的没走,不该来的,却偏偏来了。霍光心里仿佛被什么蛰了一样,狠狠地揪紧了起来。

    是什么拨动了刘泽那颗驿动的心?是八月的秋风?是无休的欲望?还是复仇的魔?哦,霍光突然想起了一个人,刘将闾。

    刘泽的爷爷,就是刘将闾。我们可能不熟悉刘将闾,但我们肯定认识他的父亲——刘肥。刘肥,刘邦长子,当年可曾是天下诸侯王中最肥最富的一个。因为他肥,他富,搞得吕雉总想对他下手。最后,刘肥忍痛割地,将一块肥地送给吕雉的女儿鲁元公主,吕雉才放过了他。

    后来,吕雉崩,刘氏宗族奋起夺权。在夺权斗争中,刘肥的儿子们是出个力的。特别要指名表扬的是,刘肥的长子刘襄,次子刘章,老三刘兴居。三人里应外合,和周勃陈平等人一道摆平了吕禄等人,夺权成功。

    可那时,没想到的是,抢来的成果,却被陈平这帮玩阴谋的人,送给了代王刘恒。刘襄和刘章在郁闷中伸腿登天了,剩下一个刘兴居喊着要造反,结果反没造成,被逼得只好自杀。文帝刘恒可怜兄弟刘肥子孙后继无人,便将齐国一分为六,封给刘肥六子。其中,刘将闾捡了一块大的,被封为齐王,又称他为齐孝王。

    七国之乱,刘濞纠结一帮诸侯要干中央。那时,刘将闾六兄弟,除了济北王外,五人报名参加造反。可是当刘濞喊冲锋时,刘将闾却狐疑不定,守城不出。刘将闾这招,搞得他的几个弟弟们很不爽,联合起来要打他。最后,汉将栾布发兵赶来救火。刘将闾总算暂时逃过一劫。

    但是,刘将闾还是没逃过死劫。最后,他被查出有造反企图,害怕自杀了。

    说了那么多,总结一条:刘泽的爷爷刘将闾,是被刘弗陵的爷爷刘启弄死的。造刘弗陵的反,就是造刘启的反。造刘启的反,就是要替爷爷刘将闾复仇。

    原来,这一切都是复仇惹的祸。

    既然是复仇,问题就简单多了。这样就可以排除阶级矛盾,定义为家族内部矛盾。不过,排除刘泽脑袋进水,或者发热短路的可能,他不是一个人在造反。在他的背后,肯定站着一帮撑腰的高手和啦啦队。

    一定要顺藤摸瓜,将这帮人一个个揪出来。这个摸瓜的任务,霍光交给了大鸿胪。

    很快的,就有消息回来了。说,刘泽果然不是一个人在战斗。准备和他一起战斗的,还有中山哀王子刘长,以及向来牛逼哄哄,目空一切的刘旦。

    霍光一下子醒悟。归根到底,原来是刘旦惹的祸。刘泽,不过是刘旦手中的一把杀人的刀。

    现在怎么办?杀,还是不杀?

    霍光的回答是,必须杀。杀两个,留一个。

    杀的是刘泽和刘长,留下的是刘旦。为什么不杀刘旦?很简单,霍光不是吕雉,不能下手太狠。按刘氏祖宗的规矩,对待阶级敌人,能狠则狠;对待自家兄弟,要像春天般的温暖。得饶人处,且饶人吧。

    我认为,这不是假象,但也不是问题的本质。究根问底,霍光是在实践他的政治理念——稳定,稳定。稳定压倒一切。

    但是,刘旦天生不是为霍光稳定而活着的。梁子总算是结下了,好戏不过是刚刚拉开了序幕。

    二、太子归来?

    公元前82年,春天。这年长安的正月,历史的空气有些诡。

    那时,风呼呼地刮过苍凉的城墙。城墙之下,狗夹着尾巴躲在角落,它眯着眼睛,看着这个仿佛与己无关的蹉跎世界。疏朗的天空下,悠远的长安街头,行人稀落。我仿佛看见,长安的小贩,以一种前所未有的吊诡神情,正在等待着一场迟到的演出。

    即将登场的,是一位来自远方的演员。此时,他正骑着一头小黄牛,晃悠晃悠的进了城。端坐在小黄牛身上的男子,神态从容,目光如炬,远远注视着未央宫。他遥望未央官的样子,仿佛是在遥望着一个遥远的情人。

    这个男子,不像是赶市的小商贩,因为他身无分文;亦不像投亲问友而来,他行踪轨道清晰可见,仿佛是离开了长安多年的游子。那么,此人是谁,从何而来,为谁而来?没人知道。

    于是,这个没人知道,也无法知道的男子,骑着小黄牛继续前行,熟门熟路般地来到了未央宫北门。未央宫正门向南,北门是汉朝中央官员请求面皇帝,或者呈递奏章时的地方。那个陌生男子,跳下小黄牛,突然朝北门喊了一声。

    他那一声吼,犹如旱地惊雷,长安一下子就被雷到了。因为,这个神秘过客喊出的声音是:芝麻开门,我太子刘据,终于活着回来了。

    曾经的太子刘据回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