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轩网 > > 那时汉朝(1-7部) > 第202章
    因为他知道,匈奴每有新领导人上台,总喜欢无事找事,跟汉朝折腾点什么。汉朝部队刚刚从西域胜利归来,具有威慑力。所以,刘彻趁这个有利时机,先开口为强,警告匈奴不要乱动。

    匈奴单于的态度,刘彻相当满意。他喜欢战争,但绝对不是战争狂人。打了这么多年,实话说,他也累了。既然匈奴单于主动做儿子,那就结好吧。

    公元前100年,刘彻为了嘉奖匈奴单于的诚意,派人携带厚礼,出使匈奴。而代表刘彻出使的人,是中郎将苏武先生。

    苏武,字子卿,杜陵(今陕西西安西南)人。在中国历史上,你可以不知道有苏建,不知道有苏嘉和苏贤,但你不可以不知道苏武。苏建,苏武父亲。苏嘉和苏贤,皆是苏武的兄弟。在苏武三兄弟中,数他最出名。

    当年,苏建曾经跟随卫青对匈奴作战,被封为平陵侯。后来,主父偃提出修建朔方郡时,刘彻让苏建将这个工程承包下来。再后来,苏建再随大将军卫青作战,失利削侯。再再后来,又任代郡太守,死于任上,总算是善终了。

    托父亲苏建的福,苏武三兄弟均被入朝为郎。苏武被刘彻拜为中郎将前,他不过是个掌管皇帝鞍马鹰犬射猎工具的官。然而,当苏武迈入匈奴地的那一刻,他沉默的历史,将从此改写。

    一部二十四史,充满着多少荒谬和偶然。改变历史河流的,往往不是什么英雄,更不是什么才子,而是一阵东风;改变一个皇室,或者是贵妃命运的,往往不是别的,而是一句无端冒出的气话。

    然而,改变苏武命运的,不是东风,不是西雨,不是太阳,不是星星,不是皇帝,不是太监,更不是什么牛鬼蛇神。我认为,改变他命运的人,是他身上具有一种极其珍贵的,摸不着却看得见的东西。

    陪同苏武出使的,有两个副手。一个是副中郎将张胜,另外一个是苏武的秘书常惠。苏武到了匈奴地,送了礼物,传达了大汉天子对匈奴单于的问候。然而,他很快发现,这个装孙子的且鞮侯,装了一肚子坏水。

    这表现在,他礼物照收,好话不再,就是不谈怎么个和解法。似乎他之前说的是屁话,都随风散了。于是不久,双方也没话谈了,且鞮侯准备打发苏武上路回朝。

    就在苏武准备动身的时候,他并不知道,貌似平静的匈奴地,正在酝酿一场大风暴。所谓风暴,不过是一场政变。策划人有两个,他们分别是缑王和虞常。

    缑王,姓名不详,他和虞常,同是匈奴人。当年,匈奴浑邪王率数万人投降汉朝,俩人亦在其中。事隔多年,他们怎么又出现在匈奴营地里了呢?这事说起来有点辛酸。之前,他们随赵破奴准备回来袭击儿单于,没想到赵破奴被捉,他们也被迫投降,才落到今天这样子。

    缑王和虞常制定了如下方案:首先,射杀某汉奸;其次,谋劫单于母亲阏氏,重归汉朝怀抱。

    他们所射杀的汉奸,并非纯种汉奸。此人,名唤卫律,其父是匈奴人。卫律之所以成为汉奸,跟一个人有关。这个人,就是汉朝著名音乐家李延年。

    李延年被刘彻宠上以后,他和刘彻关系好得不得了。好到什么程度?传说他们好的时候,曾经同卧同起。那时,李延年和卫律是好朋友。为了照顾好朋友,推荐卫律当使节,出使匈奴。卫律顺利出使,顺利回朝,然而回到半路时,他传来一个消息,李延年被杀了。

    和李延年一起被杀的,还有李延年的弟弟李季。刘彻杀他们的理由是,李季在后宫淫乱。李季淫乱,关李延年屁事?真是百思不得其解。事实上,不但卫律不得解,今天的我也不得解。此时,离李广利投降匈奴还远着呢,不可能是连累宗族。合理的答案可能是,李季淫乱,李延年犯了包庇罪,所以该死。

    卫律是李延年推荐才当上汉使者的,推荐人死了,这趟回去可能要受牵连。卫律越想越害怕,于是脚底一滑,溜回匈奴,铁了心当匈奴参谋。不久,匈奴单于觉得此徒奇货可居,便大力提拔,封他一个丁灵王的称号。

    缑王和虞常的方案弄好后,他们觉得,好像还差了点什么。想了半天,虞常才醒悟,哦对了,要跟某个体谈好了条件才能动手。

    要谈条件,当然得找汉使。然而,虞常想到的不是苏武,而是苏武的副手张胜。虞常之所以想到张胜,那是因为他们是故知。既然是故知,当然好说话,保密工作以及对他们方案的认可,应该是没问题的。想好后,虞常果然去找张胜。

    他对张胜这样说道:我听说天子恨卫律,我有办法为汉天子除去这个眼中钉,不过咱们先说好,事成之后,你得答案我一年事。

    张胜问:何事?

    虞常:俺母亲及老弟都还在汉朝混饭吃,希望你回朝后,多在陛下面前美言几句,给我那老母及老弟多些赏赐,俺就满足了。

    张胜想都没想,就答应了。虞常临走前,张胜还赞助了他不少货物,以表赏赐。但是,张胜却做错了一件事,他没有将此事向上级领导苏武汇报。

    苏武还蒙在古里。

    一个月后,缑王和虞常动手了。

    这天,且鞮侯单于出猎。虞常等人认为,他们的机会来了。于是他们决定,纠结七十余人,于夜里造反。

    可是谁也没想到,貌似密不透气的阴谋,还是搞砸了。

    问题首先出现在自己人身上。造反当晚,有一匈奴仔突然逃亡,向匈奴贵族们告密。

    说是告密,可能会冤枉人家了。在我看来,告密者可能是匈奴单于安插其中,专门监视缑王的间谍。既然不是缑王的人,当然谈不上告密。充其量,人家不过是完成了刺探情报的任务。

    由此看来,虞常等人注定是,吃不了兜着走。果然,匈奴贵族得到消息后,先发制人,集兵袭击缑王和虞常。在匈奴单于打猎归营之前,缑王战死,虞常被活捉。

    回来后,且鞮侯单于极是郁闷。一个七十余人的队伍,就像玩蛇吞象的阴谋?事情肯定不会这么简单,如果没有赞助商,他们敢玩火吗?

    既有赞助商,很明显,这个强大的赞助商,肯定就是眼前这个即将离去的汉朝代表团。他们大老远地来,灰溜溜地走,肯定不甘心,或许想干一票大的。我想,这应该是且鞮侯单于的真实想法。

    于是,且鞮侯单于立即召人开审。负责审子的人,却是虞常准备干掉的奸人卫律。且鞮侯单于给卫律布置的作业只有一个,务必查个水落石出。

    自古以来,查案断案,往往都是,水都落尽,未必湖底会有大石头。于是,多少恋态者寻不到石头,就从岸上扔一石头进湖里,便要将大石和水扯上关系。

    所谓水,就是浑水。所谓浑水,就是败坏的阴谋。在卫律看来,虞常要造反,如果跟汉使勾结,那么苏武这个一把手,肯定是逃不开干系的。擒贼先擒王,摘瓜首先要摸到藤。卫律已经想好了,要摸到苏武那只大瓜,必须从虞常这条藤抓起。

    事实上,卫律怎么个顺藤摸瓜,逃不出一个人的眼睛。这个人,就是副使张胜。张胜认为,世间无难事,只怕有心人。只要卫律认真查,纸是包不住火的。

    卫律认真查案,这个前提是绝对成立的。因为卫律是第一个受害者,他必须为自己讨个公道。既然前提成立,结果是不想而知的。张胜思前想后,决定将事情真相告诉苏武。

    所谓真相,就是张胜一人支持虞常造反,与苏武无关。但是苏武认为,这话说出去,匈奴单于不相信,换成自己站在别人的角度,也不相信。卫律者,估计打死他,更不会相信苏武不知道一丁点内幕。

    苏武沉默了。良久,只见他缓缓地说道:事情既然都发生了,肯定会连累到我。到时有嘴说不清,活活被整死,国家荣誉更要受到污损。

    苏武想怎么样?很简单,自杀。按目前形势来看,自杀是最好的解脱。然而,当他准备自杀时,副使张胜和秘书长常惠拦住了。

    苏武之所以坚决地造择自杀,是因为他不相信虞常能替汉朝着想;而张胜要拦住苏武,则是希望虞常能替他这个曾经的兄弟开脱。再等等吧,或许会有奇迹出现。

    很快的,卫律就以事实告诉张胜,在他手里,你们就别想奇迹发生。的确如他所言,因为卫律已经把虞常搞定了。而虞常也供出,他背后的赞助商,就是汉朝代表团。

    这下子,苏武果然是跳进黄河都洗不清了。

    且鞮侯单于马上召集要人,开了一个会。他的意见很明确,既然汉使不仁,休怪他不义,将这次出使到匈奴的汉朝代表团,部干掉,一个不留。

    匈奴单于一话既出,就遭到自己人反对。杀的痛快,可是后果很严重啊。反对匈奴单于杀人方案的,是匈奴左伊秩訾王。他对单于说道:我建议不要杀,最好的办法是劝降。因为汉使代表团的目标是卫律,而不是您单于先生。所以,不必要做得太过火。

    最后,且鞮侯单于同意了左伊秩訾王的方案。他把招降的工作,交给了卫律。

    厚道地说,让卫律负责招降汉使工作,这是绝对合适的。他曾经的身份就是汉使,现在摇身一变,就是牛羊跑满山坡的丁灵王。所以,作为一个过来人,他有资格,更有信心来劝苏武投降。

    然而,卫律怎么也没想到,他竟然碰上了一块硬骨头。他到来苏武面前,传达了匈奴单于的意思。苏武却让瞎子似的,当没看见卫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