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轩网 > > 那时汉朝(1-7部) > 第197章
    田叔,就是当年那个替刘启出使梁国,调查袁盎被杀的使者。我们应该记得,当年田叔查出了谋杀袁盎的主谋,就是梁王刘武。可是他回到半路,竟然将刘武的罪证烧了。

    原因只有一个,刘武是窦太后的心肝宝贝,又是刘启胞弟,他不想撒散人家的骨肉之情。所以,当他后来将这个大道理给刘启讲了后,刘启不但饶了他,还赏了他,同时窦太后也乐得老泪纵横。

    但是,田仁之所以能爬到司直的位置,不是靠老爹功德无量,而是受惠于另外一个人。这个人,就是老好人卫青。初,田仁因体魄强壮,被卫青赏识,于是投卫青门下在,成为卫青舍人。后,田仁多次跟随卫青征战匈奴,屡建战功,于是被卫青举荐,当了郎中。数年后,田仁一路攀升,终于混出了样子,进了丞相府。

    这下子,我们终于明白了。刘据为什么要朝覆盎门奔来,他应该是揣着买彩票中大将的心情来的。因为这个田仁,和任安一样,都曾经是卫青的人。任安尽管不放刘据,但也够客气了。如果田仁再客气一点,逃生的希望也不是不可能的。

    果然,好运气还真被刘据撞上了。田叔当年那种宁可多拆一座桥,也不拆人间骨肉情的高风亮节,在田仁同志身上得到了充分体现。于是,田仁对别人说道:太子跟皇帝抬扛干起来,那是他们家庭内部矛盾使然,现在太子落难,人家也不容易,放他走吧。

    就这样,刘据顺利逃离了长安。

    刘据算是暂时摆脱了困境,然而田仁的麻烦刚刚开始。皇帝在甘泉宫是怎么给丞相府下达命令的?其中重要的一条就是,一个叛党都不能放走。这下子好了,最大的叛头都放走了,那不是成了天大的失职吗?

    所以,当丞相刘屈氂闻听田仁放走了田仁,火冒三丈,马上派人将这个不听话的下属拿下,准备斩杀。

    这在这时,有人站出来替田仁说了一句话。

    站出来的说话的人,是御史大夫暴胜之。暴胜之,出生年不详,籍贯不详,简直就是来路不明。正所谓英雄不问出处,暴胜之不是英雄,但是这个来路不明的家伙,在汉朝至少也算得上是个牛人。几乎所有牛人,都有牛人之处。暴胜之能搏得牛人名声,是因为他在地方做了一件影响极大的牛事。

    我们知道,汉武大帝末期,因为连年对外征战,汉朝经济不怎么景气。经济不景气,失业人口自然就多。那时候,政府没有失业保障金,社会第三产业也不怎么行。于是,地方这些失业人员,为了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搞出了一个收入可观的产业。这个产业,就是盗贼。因为规棋较大,后就成了盗贼集团。

    中国古代之盗贼,生存规律极其反常。社会越安定,他们生存空间越小,产业规模也就越小。如果逢上乱世,生存空间就会迅速膨胀,其事业也会一日千里,蒸蒸日上。秦朝末年,陈胜吴广一声呐感,国穷苦人民都跟着他们俩做了盗贼,这就是历史明证。

    从某种角度上说,汉武大帝开疆拓土,替中华民族开创了一个前所未有的生存空间。他替后代留下的这笔武功,我们应该要常常铭记在心。如果换个角度看,汉朝大帝犹西汉一座分水岭,西汉由盛入衰,从他而起。汉武大帝生前死后,西汉气象判若两人。

    我认为,任何国家民族,要衡量他们国家民族幸福指数,有一条不可缺少。此条,就是监狱。你到监狱走一趟,看看犯人多不多,关的是啥犯人,那么对他们国民的幸福感,大约略知一二了。

    事实上,西汉之衰象在汉武时期就有了气候。正所为如此,地方郡国盗贼,大有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之象。也正如此,汉武大帝时代,他重视盗贼,提用酷吏,治理郡国。暴胜之,就是被汉武大帝任命为直指使者,大力治理盗贼后,迅速崛起的。

    暴胜之是怎么治服郡国那帮盗贼的?他不只是坐镇指挥,而且亲自参加抓捕盗贼行动。每次他出场,总是一身华美衣服。一旦抓捕盗贼时,总是挥着一把铁斧,冲在前头。那场面,那气势,可谓惊心动魄,激动人心啊。

    大家想想,如果公安部部长穿着一套笔直的西服,手里持着一把斧头在广州火车站,狂追某斧头帮头目。这种新闻,保准第二天热遍电视,红遍网络,烧遍所有媒体。

    当时,暴胜之就是靠着这铁一般的手腕,整怕了所有郡国盗贼集团。因为他政绩突出,盖都盖不住,官也越做越大,做到了今天这御史大夫。

    回到前面,暴胜之到底替田仁说了什么话?他是这样对丞相刘屈氂说的:司直怎么算也是两千石的部长级干部,丞相要斩田仁,也要先请示皇帝,你有什么资格就此痛下杀手呢?

    暴胜之一说,刘屈氂觉得好像也有道理,只好放了田仁。

    暴胜之为什么要替田仁说话?我不知道。不知道的还有,他到底是因为跟田仁关系好,还是因为同情太子刘据的原因,从而救了田仁。而我知道的只是,暴胜之救了田仁后,刘彻很不高兴。

    刘彻不高兴的事,多着去。他最不高兴的就是,长安铁网恢恢,竟然还是让太子刘据溜号了。于是,怒气冲天的刘彻开始发飚了。第一个被他找去算帐的,是御史大夫暴胜之。

    刘彻派人给暴胜之只捎去了一句话,就将他收拾了。此话大约意思如下,司直故意放走叛党头目,丞相杀他理所当然,你凭什么擅自劝阻?

    暴胜之一听,知道他也玩完了,只得自杀谢罪。

    刘彻第二个要收拾的是卫皇后。他给管理皇族事务的宗正刘长下了一道命令,进宫收缴卫皇后印信。卫子夫闻听,自杀了结。这个曾经的灰姑娘,绕了大半年,终于769终结了属于她的神话。

    接下来,刘彻要将第三个和第四个一起收拾。这两个人,分别是任安和田仁。刘彻认为,任安老奸巨滑,首鼠两端。他之所以紧闭城门,不与刘据战。就是怀有二心,想坐山观虎斗,看谁胜才投向谁。这种铁杆骑墙派,不斩他斩谁?至于那个田仁,大道理就不用讲了。于是,两个同时被押上刑场,腰斩。

    最后,刘彻要收拾的,有三类人:凡是出入过太子刘据宫门的宾客,诛杀;凡是跟随刘据作战过的市民,屠杀族;凡是被逼参加刘据集团的官员,流放。

    事情还远远没有结束。刘彻认为,刘据逃亡,随时都有可能杀个回头枪。于是,为了防止刘据反击,刘彻命令长安各门重兵屯守。

    恐怖笼罩着整个长安城。上到中央众卿,下到长安市民,人人自危。

    事实上,刘彻担心太子反攻是多余的。此时,那个被命运抛弃的孤儿,正在朝向逃亡。他一路逃,逃到了湖县(河南省灵宝县西),躲到了一家贫户家里。关键时刻,还是穷苦兄弟靠谱。这户连低保都不如的苦兄弟,最终收留了刘据。

    只要是穷人家出来的都知道一句话:宁可添一担粮,也要少一双筷子。少一双筷子,就是少一张嘴。少一张嘴,那一年可节省多少米饭。然而,刘据不是一个逃亡,随他的还有两个孩子。对于一户穷人来说,多几双筷子,不亚于朝他身上压了一座大山。

    然而,这苦兄弟很够意思。他不叫苦,也不叫累,仍然坚持织草鞋卖草鞋,以此供养刘据一行人。这下子,轮到刘据不好意思了。这时,刘据突然想起了一个有钱人。

    刘据想起的这个有钱人,就是湖县人。是刘据的一个故人。刘据想到他,不是想改投他家,而是向他借钱。一想到这,刘据就派人出去,向对方借钱。

    事实证明,有些钱是不能乱借的。刘据没想到,他派人出去借钱,钱没借到,就已经惊动了地方官。

    8月8日,地方官派人包围刘据藏所。

    长安,曾经是刘据的地盘。在那里,命运曾经无的眷顾过他。然而,在这个人单力薄的异乡,他偏离命运的轨道已经太过遥远,他不可能再受到上苍的眷顾。

    死亡,似乎从来没像今天来得这么突然,也从来没像今天来得这么猛烈。

    刘据从门缝里向他窥视,屋外人影重重。他知道,一切,已经无可挽回了。

    于是,他找来一根顶柱,将门闩紧,用顶柱将门顶死。然后,他抽出一缕帛绢挂上屋梁,绑紧;接着,他用板凳垫高身体,将头伸进了死亡的圈。最后,一脚踢开板凳,告别这个妩媚多情,而又残酷冰冷的世界。

    过了许多,官兵没听到屋里有响声,顿觉不妙。一个士卒一脚踹开屋门,众人冲了进去。当众人将刘据抱下来时,生气已无。

    结束了。终于结束了。我来过这世界,我脚步匆匆,风尘遮面;我又走了,挥一挥衣袖,作别西边的云彩,带走了人间所有的悲伤。

    刘据死时,年仅37岁。

    《那时汉朝4:宫廷决斗·霍光舞权》讲述从汉武大帝北上,对西域发动汗血马战争写起,到张敞和黄霸较量为止。外戚李广利率军出征,惨胜而归,总算打通西边门户。可当刘彻再度对匈奴用兵,却遭遇一连串的滑铁卢:汉朝将领李陵和李广利先后投降,汉使苏武被囚北海十九年。前线失利,后院又起火。赵人江充,利用巫蛊,逼反太子刘据,制造臭名昭著的巫蛊惨案。这时,刘彻噩梦醒来,托孤霍光,暮气沉沉的汉朝,重获新生……

    目录

    第一章汗血马战争

    一汗血马的传说/002

    二混混李广利/005

    三惊人的意外/009

    四再战西域/012

    第二章苏武的故事

    一光荣使命/020

    二气节是怎样炼成的/024

    三李广复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