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然,荀彘一听说杨仆想招降抢功,也立即派出自己人向朝鲜喊话,说投到我这里来吧。
你猜人家朝鲜兄弟,怎么对我们的左将军说的?他们是这样说的,不好意思。我们都跟杨将军谈好了,怎么又能中途变卦呢。
朝鲜这招,就叫离间计。
这真是一个杀人不见血的招。左将军没捞到好处,又想打过去。可又想想,杨仆屡屡不与他配合攻城,现又听说朝鲜要向他投降。于是,他就想到,这个杨仆,是不是想反了呢?
一想到这,荀彘越觉问题严重了。如果杨仆反了汉朝,自己人先打自己来了,那朝鲜不是渔翁得利了?想着想着,荀彘也不敢动了。
那怎么办?
很好办,只能向领导请示了。
荀彘的报告马上就送到了长安,传到了刘彻手上。刘彻一看,就摇头了。不用多说,荀彘和杨仆都中朝鲜的离间计了。因为,朝鲜只说跟杨仆谈投降的事,谈了很久,仍然没有个结果。为什么没有结果?不过就是以此牵制左将军。
换句话来说,朝鲜这招也叫借力打力。只要荀彘和杨仆都不敢动一天,他们就能多活一天。拖一天算一天。这应该是他们最坏的打算。
既然都看出对手的招来了,那就拆吧。于是,刘彻又派出一个使者。此个使者,名唤公孙遂,时为济南郡太守。刘彻只给公孙遂说了一句话,就打发他上路了。
刘彻的原话就是:有便宜得以从事。这话的意思大约就是,遇上啥事,灵活点就是了。
灵活到什么程度,怎么个灵活法?刘彻没说,公孙遂也没问。没想到,公孙遂栽就栽在这句身上了。
公孙遂来到朝鲜,首先见到了左将军荀彘。左将军先是一翻哭诉,接是一翻痛骂。哭诉的是,自己很无奈;痛骂的是,杨仆不但不配合攻城,看样子有吃里扒外的嫌疑。
公孙遂听得点点头,问荀彘,既然情况都这样了,依你看,有什么好解决的办法吗?
荀彘说道:很好办。先拿下杨仆,并合两军,一起攻城,肯定行的。
公孙遂一听,十分赞同荀彘的想法。接下来,就是怎么搞定杨仆。很快的,他们就想出一招。这招这就是,公孙遂手中的节。一节在手,谁人不敢不听。于是,公孙遂持节召杨仆,让他到荀彘这里来开会。
果其然,杨仆来了。没想到,他刚到荀彘帐中,就被绑下。然后,公孙遂令荀彘并杨仆军,由他率领,准备攻城。
公孙遂这一计,他自诩处理得很满意,荀彘也很满意。但是,至少有两个人不满意。一个是杨仆,另外一个则是大汉天子刘彻。
他们为什么不满意?很简单。公孙遂只问了左将军的意见,就做了主张。请问,他有问过杨仆吗?重要的不是结果,关键是,你过程处理就不恰当。地球人都知道,光听一面之辞会害死人啊。
于是,公孙遂办完事后,还报刘彻。和上次对付卫山一样,刘彻啥都没说,直接派人拉公孙遂出去砍了。
叫你灵活办事,没叫你急着办事。去死吧。我想,这应该是刘彻最想骂公孙遂的一句话。
砍了公孙遂,还有荀彘。荀彘犯错,这已经不是第一次了。上次是他和卫山联合,才将本来好好的事情办砸的。刘彻倒要看看,荀彘怎么个收场。
此时,将杨仆的海军并到手的荀彘,仿佛吃了兴奋剂,立即向朝鲜发起急攻。汉军力以赴,城中的朝鲜军就顶不住了。就在这时,戏剧的一幕出现了。
首先是,朝鲜内部发生内哄。他们一致认为,杨仆都被拿下了,离间计不顶用了。而汉军攻城猛烈,肯定顶不住。既然迟早是降,不如早降。于是,几个投降派的头目,立即开城跑路。其中有一个跑过太猛,竟然死在了路上。
搞定了一拨,还有一拨。紧接着,又有好消息传来,朝鲜王卫右渠已被其将砍头,正派人送人头过来请降。出人意料的是,不久卫右渠的人头送来了,可是王险城还没有拿下。
王险城没有攻破,是一个投降派半路突然想不通,又跑回去守城。玩笑开大了。荀彘马上派人去劝降。不久,派出去的人回报说,守城的被搞定了。王险城也拿下了。
荀彘长长嘘了一口气。
荀彘的事情办完了,可刘彻的事情还没完。刘彻先征召荀彘和杨仆回国,没有废话。当即宣布:
左将军荀彘,斩首弃市。理由是,坐争功相嫉,使阴谋,使将将不合。
楼船将军杨仆,当诛。理由是,没有等侯左将军配合作战,擅自发兵,亡卒极多。
宣布完毕,砍头。结果,荀彘死了,杨仆没死。没死自然有没死的理由,杨仆交钱纳命,被赎为庶人。
到此,征伐朝鲜战役结束。朝鲜之地被划为四郡管辖,分别如下:真番;临屯;乐浪,玄菟。
四十七章汗血马战争
一、汗血马
汗血马,产自大宛。传说此马出汗如血,每天能跑五百公里。初,汗血马由张骞出西域时发现。后,有人捉到一匹汗血马,送与汉武大帝刘彻。刘彻发现,这汗血马比他钟爱的乌孙马,还要高大威猛。于是,从此将汗血马称为“天马”,视之为宝马。
汗血马之宝贝,不仅是它出身高贵。更重要的是,相对于其他马来说,此马具有以下优势:速度快,力量足,耐力强。而且四肢修长,皮薄毛细,步伐轻盈,跑起来很帅。
事实上,汉朝人对汗血马并不陌生。想当年,刘邦率三十万大军北上,被冒顿三十万骑兵困于平城。当时刘邦见那匈奴坐骑,威猛高大,具有极大的威慑力。须不知,那时匈奴之坐骑,就是传说中的汗血马。
刘彻不但喜欢汗血马,而且多多益善。道理是很显然的,如果汉朝也能像当年的冒顿那样,借汗血马装武汉朝的骑兵。请问,匈奴之强,西域之大,又怎么在话下呢?
于是,寻找汗马血,但成了刘彻布置给出使西域使者们的一道任务。公元前104年,出使大宛国的使者回来了。他告诉刘彻一个不幸的消息,大宛是有很多汗血马,可是他们都藏住,不肯送人。
刘彻一听,就明白了。大宛和汉朝既不是亲戚,又不是什么好朋友,凭什么白白将国宝送与你呢。既然送不得,那花钱买总可以吧。
当然,所谓宝物,不是花钱都能买的。所以,刘彻没有说买,而是说换。拿什么换?答案是,马。
以马换马,似乎玩笑开大了。这不是笑话。因为,刘彻准备的这匹好马,也是特别宝贝。此马,不是活马,而是死马。以死马,以黄金造之,别称金马。除金马外,再加千金。以马和千金,换你的汗血马,总该可以了吧?
这应该是可以的。汉使是这样想的。刘彻也是这样想的。
很遗憾的是,大宛人不是这样想的。当汉使携着金马和千金来到大宛国,向国王说明交易事项时,宛王犹豫了。宛王想了想,对汉使打着哈哈说,交换宝马这事,不能由我一个人说了算。要不这样吧,回头我跟我那帮臣属商量商量,看他们意见如何,然后再回复你们。
汉使只好等宛王研究讨论。可讨论的结果,远超出了汉使所料。他们这个结果就是:不换。
宛王之所以不想换马,是因为他们有恃无恐。首先,汉朝距离大宛遥远,且又隔着辽阔的沼泽盐地,水草不生,兵马难度。如果汉朝发兵攻伐,最省事的办法,就是从天外飞来。既然想飞,就必须先造好翅膀先。
其次,汉朝通西域,有南道和北道两条路。南道沙漠千里,水水缺乏,马匹难越。汉朝使者屡屡越过,死数过半。如此死境,大兵团出动,无异于自讨苦吃。如果走北道,正合大宛意。因为北道有匈奴守着,想来大宛,首先闯过匈奴的马刀。
综合以上两点,宛王最后得出:反正我拒绝,汉朝也不能拿我怎么样。
主意打定,宛王召见汉使,说了一句话:你们回去吧,我们决定不和你换金马了。
郁闷或者意外,都不足形容汉使的内心。娘的,老子一行人大老远跑一趟不容易,来回要好几年,你竟然说不换就不换。汉使的面子可以不给,可是汉朝天子的面子,你们竟然也不给?
不换是吧,那等着瞧。那时,愤怒的汉使跳将起来,指着宛王大骂一通。让宛王想不到的是,他们竟然当着宛国人的面,将金马敲碎,扬长而去。
这下子,有好戏看了。
果然,汉使一离去,宛国就有人也跳起来骂道,什么东西,汉使太嚣张了,竟然不把我们宛国当回事。既然他们都能做得那么难看,我们干脆一不做,两不休,将他们办了。
骂汉使的这人,是宛国贵人。他们不是只是骂骂,过过嘴瘾的。很快的,他们向宛王建议,派人半路拦截汉使,杀了。
宛王同意了。于是,宛国军队快速出动,半路成功拦截了汉朝代表团。最后,他们不便杀光了汉使,甚至连汉使带来的财物,也部抢了。
诛杀汉朝代表团,这在汉朝外交史上,是第一次出现。事情很突然,后果也很严重。消息传回汉朝,刘彻暴怒了。
给你脸,你要不脸。那就只好用脚踹了。这时,还没等刘彻发话,已经有人主动站出来说话,说:“宛国兵力很弱,只要陛下拨我三千骑兵,到时不用攻城,只用弓箭就可将他们都搞定。”
说这话的人,是曾经出使大宛国的使节,名唤姚定汉。刘彻没有觉得姚定汉吹牛,恰恰相反,他相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