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轩网 > > 那时汉朝(1-7部) > 第145章
    于是,他们一看到了李广军,仿佛耗子看到老猫,总是避之不及。

    匈奴人这一避,就是数年。李广不战而威名在外,总算暂时扳回了一局。

    李广暂时阻住了右北平,却永远阻不住匈奴抢劫的欲望。公元前127年,冬天。匈奴人换了个方向,又跑出来抢劫了。此次,匈奴直扑上谷郡和渔阳郡,杀掠汉朝吏民,约有一千余人。

    有朋常自东边来,不亦打乎?刘彻反应很快,立即派遣部队行动。

    此次出征,卫青再次闪亮登场。随卫青出征的,还有李息将军。与往常不同,刘彻这次准备玩一次大的。汉军的部队,东至云中郡,西到陇西郡,一千余公里的部队部出动。

    必须交待的是,卫青前两次带队,都有数目可知。偏偏这次行动,连个粗略的数据都没有。但是我相信,从刘彻的匈奴之决心,对匈奴之恨意,击匈奴之心切等几方面来看,卫青的部队肯定以万字为单位。

    你猜卫青会打向哪里?向东,还是向西?

    答案:向西。

    当时,匈奴在东边抢劫,等到汉朝部队赶到上谷和渔阳,黄花菜都凉了。所以,刘彻决定西袭匈奴,目的就是以牙还牙。你抄我东边,我抄你西边,看谁更赚。

    出发!

    从兵法上来说,刘彻这招就叫,避实就虚。从当时的战情来看,这是一招妙招,更是一着狠招。打突袭战,卫青尝过小甜头。这次,他是准备大尝一次大甜头的。于是,卫青集中大兵力,向黄河河套进攻。

    黄河河套地,长期盘踞着楼烦王和白羊王,这都是匈奴欺负汉朝的前哨。打掉他们,等于拆掉了匈奴的跳板和一座跳桥。

    匈奴做梦都没想到,他们年年抢汉朝这个大地主,没想到今年大地主,会以其人之道,还其人之身。卫青奔袭挺进河套,实施一锅端政策:斩首二千三百人,虏获三千余人,粮食和战车若干,牛羊百万头。

    更重要的是,卫青的部队,没有受到毫毛损伤。一刀还一刀,值了。

    卫青拿下黄河河套的消息,迅速传回长安。整个长安都沸腾了。这是自汉朝建国以来,取得的最大战绩。几代人的忍辱负重,似乎等的就是这一天。实在不容易啊,刘彻的眼睛湿润了。

    刘彻立即下诏,封卫青为长平侯。同时被封侯的还有卫青的两个部将,校尉苏建被封为平陵侯,张次公被封为岸头侯。然后,论功行赏后,刘彻却被一个问题卡住了。

    将刘彻卡住的问题,是别人提出来的。这个人,就是历史坎坷,终爬进官场半竿高的主父偃。

    主父偃,齐国临淄人,贫农出身,却是个好读书的孩子。那时候,贫家的孩子,凡是读书,都想改变命运。但是,那时还没有科举制度,想当官,必须靠钱。没有钱,不能出门,不能结交权贵,也不能结交志同道合之徒。所以,唯有一条路可走,学纵横学。

    纵横学是嘴皮子功夫,自战国苏秦张仪以玩嘴皮子出名之后,后世许多贫家子弟,都跟风学进。对主父偃来说,纵横学或许不是他的兴趣所以,学习它,仅仅是为了谋一碗饭,讨一锅汤。于是,主父偃日学月学,终于学有所成,然后出门谋生。

    但是,他马上发现一个残酷的现实,天下太平,纵横术根本就没有市场了。如果想有要市场,那首先想办法将天下搞乱。这真够主父偃郁闷的,寒窗苦读几十年,竟然学成的是一身废功夫。这就仿佛厂商好不容易生产许多产品,投放市场时,竟然发现制造的却都是些过时货。

    古人有云,失败是成功的老母。此话,不是绝对正确,却是相对真理。主父偃经历了此次惨痛失败后,突然悟出一个真理:学习,必须与时俱进,与市场需要同步前进。

    那么,汉朝市场上近几年流行什么学问呢?经学。自刘彻上台,搞了一个人才交流会后,董仲舒振臂高呼,经学立即风行天下,一统江湖。于是,主父偃决定,重回陋家,重头学习经学。

    经学有两本入门著作:《易经》和《春秋》。于是,主父偃就从这两部大书学起。还好,有前人的研究和学习经验,再加上悟性本来不错,主父偃学习不是特别吃力。很快的,他学上道了。

    于是,主父偃再次出山了。但是,他发现了一个残酷的事实,没有一个读书人喜欢他。他走到哪里,想跟人家交流交流,拉个人气,或者混个眼熟,都没有人愿意理睬他。

    为什么,会是这样的结果呢?

    事实上,认真揣测,就可以弄通这帮读书人的心态。主父偃为什么学纵横学?为饭碗?他又为什么改学经学?还是为了饭碗。

    一切为了饭碗,这就是问题所在了。那些清高的人认为,主父偃为学掉价,竟然为了饭碗而强迫自己,去做一件乏味无比的学问,你这不崇高的人,怎么能和我们这些为学术而献身的人呢。

    那些牛逼的经学者却这样认为,你主父偃半路弃纵横,学了经学,纯粹是抢他们饭碗而来的。既然这样,他们凭什么欢迎你这个,意志不坚定,理想不崇高,专门抢人家工作的人凑到一起呢?

    主父偃在齐国,碰了一鼻子灰。这次,他真是欲哭无泪了。好不容易与时俱进了,又不容易与人奋进,这到底是什么世道啊。

    更可悲的还有,主父偃没钱了,到处向人借钱,竟然也没有人舍得施他一个子儿。

    世态炎凉,举世维艰,这就是家乡齐国留给主父偃的成长经历。孤独啊,孤独。不在孤独中奋斗,就在孤独中疯掉。

    这时候,孤立无援的主父偃决定,背井离乡,到别国觅食。用一句很有骨气的话来说,此处不留爷,自有留爷处。

    主父偃只好离开齐国,挪窝向北而去。他先后去了燕国,赵国,中山国,不知道他到底走了什么霉运,无论走到哪里,都是被人婉拒。这种日子,真的不好受。我主父偃不就是个中年转行而已嘛,为什么就那么多人讨厌我呢?

    主父偃只好收拾悲伤,告别燕赵,向西而行。他这次的方向是,西漂长安城。

    主父偃来到长安后,运气似乎有好转。经人介绍,介绍了一个好人。这个好人,就是卫青。卫青看人家漂了这么多年,一无所获,挺同情的。于是,他向刘彻推荐主父偃,说这个人怎么怎么有才,您可否考虑一下。

    刘彻听了卫青的介绍,不点头,也不摇头,更没有留下什么传话。召见的也就黄了。但是,主父偃还没有彻底绝望,继续留在长安,寻找新的工作机会。

    但是,找工作是需要钱的。不能说托人,就算是住宿和吃饭,都是一笔不少的花销。特别是,对主父偃这种吃今天没明天的漂泊一族来说,的确是一种严峻考验。

    说困难,困难就来了。不久,主父偃盘缠花光,吃饭成了问题。于是,他只好厚着脸皮去蹭饭。

    古今以来,没有多少人是喜欢别人上门蹭饭的。当初,韩信流浪淮阴的时候,曾经无数次到亭长家蹭饭,结果被人家变相赶出大门。

    当然,长安富人多,人家也不在乎那两顿饭。问题是,主父偃凭什么要蹭他们的饭,首先得给个理由先。非亲非故,凭什么养你?

    这时候,被人有如逐苍蝇的主父偃,突然觉得,如果靠巴结诸公,推荐找工作,恐怕黄花菜都凉了。想靠别人,那是靠不住的。那怎么办,只能靠自己了。

    主父偃是这样想的,既然都能厚着脸皮蹭皮,他为什么就不能厚着脸皮,主动找老板要工作呢?于是,主父偃决定,亲自给皇帝刘彻上书,毛遂自荐。

    主父偃给刘彻递交的自荐书,是一篇策论。同时,主父偃还拉了两个人,一起向刘彻投了自荐书。

    真奇怪了,主父偃不怕别人抢饭碗吗?干嘛拉上别人呢?

    其实,主父偃拉同伙,那是有目的的。因为,他的这篇策论,中心思想就是反战。另外两个人,一个是临淄老乡,叫唤严安;一个是非老乡,名叫徐乐。此两人的策论,其论调也都是反战。主父偃拉上他们,是因为他们都是志同道合之徒。人多好壮威,这应该是主父偃想要的。

    主父偃等三人,早上投出自荐书后,就回住宿等。黄昏的时候,传来一个破天荒的好消息:刘彻要同时召见他们三个反战分子。

    刘彻好战,天下皆知。一个好战的皇帝,召见三个反对皇帝攻打匈奴的分子,好像有些莫名其妙。事实上,研究起来,一点都不会莫名其妙。刘彻好战,但是,并不等于他不听反战的声音。只要是于国有用的声音,他都要洗耳恭听。

    这,就是大汉天子的胸怀和人格魅力。

    刘彻召见主父偃等三人,听了他们一翻陈辞。最后,只见他摇头叹息道,怎么搞的,你们现在才来。和你们相见,真是相识恨晚啊。

    在那一刻,主父偃的眼睛滋润了。多少年的苦苦追求啊,为的就是得到天子这么一句话。曾经受的多少苦,今听此一言,总算值了。

    主父偃当然觉得值了。因为,刘彻同时给他们三个安排了工作,岗位都是郎中。而且,主父偃因为表现出色,得宠最多。一年之中,竟然被四次提拔,被拜为中大夫。

    主父偃一夜升天,有人却害怕了。这些人,多数都是过去扫他出门和拒他千里之外的富贵人家。千怕万怕,还不是怕主父偃主动找上门来算帐。于是,这帮人只好防患于未然,花钱消灾,贿赂黄金。

    主父偃对那些赔礼道歉,都笑纳了。升官发财,升官发财,升了官不发财,要那官儿有什么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