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轩网 > > 那时汉朝(1-7部) > 第133章
    见过怕死的,没见过这么不怕死的。灌何也挡不住灌夫,只好向周亚夫汇报。周亚夫将灌夫唤去训了一顿,灌夫才作罢休战。从此,他却名声鹊声,天下无人不知灌家出了个猛将。

    汉军打败吴楚联军后,灌何给景帝打了个报告,说灌夫英勇杀敌,应该封官。景帝看过报告,立即提灌夫为中郎将。

    其实,考察灌夫的性格,英勇两字是正面标签,翻过来一看,英勇两字就变成鲁莽了。事实也是如此,当官没多久,灌夫又惹事丢官,闲居长安。闲居不久,中央再次起任灌夫,封他代相。景帝崩,刘彻登基,认为淮阳地处劲兵之处,应该派孟人灌夫去镇守。于是,灌夫被迁为淮阳太守。又过一年,刘彻将他调回长安,任为交通部长(太仆)。

    好景不长,灌夫和长乐宫卫尉喝酒时,大发酒疯,将人家殴了一顿。很不巧的是,灌夫殴打的这个卫尉叫窦甫,是窦太后的亲戚。当时,刘彻一听,这还得了。如果被窦太后听到了,十个灌夫都不够老人家宰。于是,刘彻紧急将灌夫调出长安,迁为燕相。没想到,灌夫在燕地又没呆多久,再次惹事丢官,只好回长安闲居。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出,灌夫这厮,简直就是为惹祸而生的。

    事实上,灌夫爱惹事生非,跟他的猛人性格有着莫大的关系。当时长安人都知道,灌夫性格刚直,不好拍马屁。正因为如此,还落下一个毛病。此毛病就是:对待长安皇亲贵戚,就像秋风扫落叶,寒冬冻霜枝,任意凌辱,天不怕地不怕。对待地位低下的士子,犹如春天般的温暖,夏天般的甘泉,照顾恭敬如初,无微不至。

    终于看明白了吧,这就是灌夫悲剧的根源。很不幸的是,窦婴孤不择友,竟然将灌夫这个祸种傍上,也被捆绑着送上一条不归之路。

    话说回来,尽管灌夫屡屡丢官,却不愁吃穿。原因很简单,他家很富有,是个千万富翁。仅家里养的食客,就有数百,与他来往的都是天下豪杰及大奸大滑之徒。正因为他黑白通吃,所以他混得很开。其老家颖川的宗族兄弟趁机赖他名声,横行乡下,霸田占地,收保护费,大发横财。

    因此,灌氏家族在颖川的人气指数跌到谷底。有一儿歌为证:颍水清,灌氏宁;颍水浊,灌氏族。这歌唱的意思就是:颍水清清,灌氏家族就安宁无事。如果颍水浑浊,灌氏家族恐怕就要被灭族了。

    颍水清浊,朝夕不同。一轮太阳,可将颍水晒清;一场大雨,可将颍水搞浑。所以,灌氏祸福,只在瞬间。老百姓还是相信那句话,恶有恶报,善有善果。不是不报,只是时间未到。

    在人生的战场上,灌夫似乎都是屡战屡败,屡败屡战。然而,他最后这次丢掉燕相一职后,再也爬不起来了。有钱无官,权贵巴结的心思渐渐冷却。门庭冷落鞍马稀,牛逼一去不复返。得意的灌夫,被失意的窦婴遇上。

    窦婴看上的是灌夫的暴力股值,认为他能为已所用,报复别人;灌夫看上的是,窦婴的外戚关系和丞相旧名。于是,俩人遇上,一拍即合,大叫相识恨晚,结成抱团。得意的窦婴和失意的灌夫,这对同病相怜的朋友,都找到了共同的娱乐爱好:出门打猎,游山玩水,互为知已。

    然而,灌夫不是一棵大树,而是一颗不定时炸弹。

    就差一个可以拉响炸弹的人了。

    三、打,还是不打?

    公元前135年,秋季,八月。东方孛星出现,星光长久不衰。

    按天文学家的看法,东方肯定要出事了。果然,这年秋天,闽越王骆郢率军攻打南越。曾经,南越王越佗曾经是东方的地头蛇,如今赵佗在地下朽矣,儿子赵胡接班,轮到骆郢来欺负他来了。

    赵胡不敢动兵,立即派人向汉朝呼救。刘彻一看,不得了,又是这个闽越王。赵佗死前,已拜汉朝为大哥。闽越欺负南越,就等于欺负大哥的小弟。于是,刘彻牙齿一咬,狠狠地说出一个字:打!

    汉朝兵分两路:一路是,由外籍官民接待总监(大行)王恢,从豫章郡(今江西省南昌市)出发;另外一路是由农林部长(大农令)韩安国,由会稽郡(今江苏省苏州市)出兵,准备两路夹攻闽越。

    大兵人马已经出发,这时刘彻收到一封长书。翻开一看,长如裹脚布,臭味扑鼻,连蚊子都要惧他三分。此书作者,正是淮南王刘安。刘安者,刘长之子也。此徒生来好书,好琴,就是不好兵戎相见。如果他不当王,估计就是一大文人,可以和司马相如PK一翻。

    刘彻天生好动,动不动半夜就带一帮人马溜出去打猎。刘安则不同,不好猎,也不好狗,最大乐趣就是养着一大堆宾客,修书立传,行仁政,积阴德。基于此人生特点,他上书的目的就是反对刘彻南征。其根本理由大约如下:

    第一:陛下君临天下,应该推行仁政,主张和平。自汉朝开国以来,百越互相殴打,已不下百次。然而,汉朝从未真正派军队深入作战。这是为什么?主要是南方地湿山深,障气满林,猛兽出没,汉军不适应异地作战,肯定吃亏。曾记否,南越王曾经背叛过汉朝,我老爹刘长派兵想深入作战。结果,当时时逢夏季,霍乱横行,咱们的兵,上吐下泻,被迫还军。

    第二:闽越有数十万军队,我们要拿下它,必须有十倍以上的兵力。伤兵损将,劳民伤财倒不说。就算我们拿下了闽越,俘虏国,那也是一件得不偿失的买卖啊。我听说闽越王骆郢已被他的亲弟骆甲干掉,陛下不如像对待东海王国一样,将他们国迁往中原得了。当然,如果您觉得麻烦,可以另扶持亲汉之王,分封王爵,令其永世为汉蕃属。

    如果仅从辈份来说,刘彻应该叫刘安一声叔叔。当初,刘长本来和刘恒亲如手足,可刘长为人太过嚣张,甚至愚蠢要起造反,所以被刘恒废掉。这个刘安,人还算好,刘彻很欣赏他的文才。但是,就此书而论,刘彻实在不敢苟合。

    世界上,有不死人的战争吗?搞定闽越,下一步就是匈奴。这是一个国家大方略。所以,就算南方天天闹霍乱,这场战争是必须打过去的。于是,刘彻将刘安的长书丢下,不作任何表态,大军继续向南推进。

    然而,好消息马上传来:闽越内部自己先打起来了。此内哄正如刘安书里所言,闽越王骆郢被其弟骆甲砍下头颅,正火速送往王恢处。同时,骆甲代表闽越王国向汉朝道歉,愿意撤兵,愿拜汉朝为大哥,自己甘居小弟之位。

    这个结果实在出人意外。王恢一看,心花怒放,要的就是这个结果。行了,既然都认输了,咱们就不打了。于是,王恢立即停止前进,飞书告知韩安国,不必费神前往了。同时,王恢将骆郢人头飞报长安,请刘彻定夺。

    既然人家都服输了,再的就没意思了。于是,刘彻即刻下诏撤军,同时,派庄助安抚南越王赵胡。其实,安抚是假的,讲条件是真的。汉朝帮了你这个大忙,南越王国至少得有个表示。

    汉朝的条件很简单:赵胡你的南越王照做不误,但你必须派太子到长安当人质,发誓永世对汉朝无二心之意。赵胡一听,这个条件不算苛刻啊。他当即感动得濞涕都要流出来了,马上对庄助说道:“您放心,我不但要派太子前往,我本人也要走长安一趟,当面向天子说感谢。”

    于是,赵胡打发庄助先走一步,等他的官服做好了,马上动身。但是,赵胡还是没去成长安。原因很简单,他害怕了。他不敢断定,刘彻是狗还是狼,但是他敢断定,他就是那软绵绵的肉包子。万一这肉包子打出去,有去无回,怎么办?

    其实,对刘彻来说,赵胡来不来,都无所谓了。赵胡心里害怕了,有事必求汉朝,此个效果出来了,皇帝的政治任务,也算完成了。

    庄助此次出访,还有另外一个政治任务:替刘彻将出兵理由和经过,向刘安做一个简报。怎么说,刘安毕竟写了那么长的一篇苦文章,意见也说到点子上了。再且,人家还是刘彻的长辈呢。

    庄助从南越回去,顺路经过了淮南国。他告诉刘安,你给陛下的上书,他看了。但他一时太忙,没来得及回复您。他让他告诉你,他出兵了,还是仗没有打成。您的情报工作做得不错嘛,竟然提前知道了闽越王国起内讧之事。还好,都不需要我们出手,这东蛮子就认输了。现在,我特意将此事告知您老人家,以感谢你给陛下上书的好意。

    话都说到这个份上了,刘安心里也笑呵呵的。他也连忙谦让地说道,陛下过奖了,陛下的决策才是英明的。如果陛下不出兵,闽越王国根本就不会起内讧。这叫,不战而屈人之兵,上上之策啊。都是我考虑不周到,给陛下添了麻烦。

    双方的客套话说完了,庄助就回去了。紧跟着,刘彻开了一个总结大会,举行颁奖活动。大农令韩安国最为吃香,他一跃而上,被提为御史大夫。到此,刘彻被窦太后挖掉的两个大坑,终于又被他完好的填上去了。

    搞定了闽越,再来看匈奴。同年,匈奴风闻汉朝对闽越不战而胜的消息,他也不甘寂寞,后腿一抬,主动跑来汉朝,说要和亲。

    刘彻一看,心里冷笑一声。以前,从来都是汉朝主动和亲。现在汉朝的腰板子硬了,你也知道主动来和亲了是吧。好嘛,既然你提了,那我就找人来议一下。于是,刘彻开了一个朝会,就匈奴和亲一事来议。

    曾记否,当初刘邦死后,冒顿修情书一封,要向吕雉求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