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轩网 > > 那时汉朝(1-7部) > 第127章
    事情是这样的:当刘彻见到申培公后,张嘴就问治乱之策。然而,申公只用不到三句话就将刘彻打发了。

    申公这话就是:你想治好国家吗?其实很简单。只要你少说话,多做事就行了。

    在那一刻,只有两个字形容刘彻。那就是,惊讶。辛辛苦苦准备一大堆厚道和林肯特别加长车,难道就值你这两句字?你看看人家少壮派董仲舒,口沫横飞,洋洋洒洒,天人三策一出口,足可惊天地,泣鬼神。您老人家尽管是上了年纪,但是可不可以再具体指点指点呢?

    但是,申公的回答却是:还是以上那句话。如果你想多听一会,那我可以告诉你,没了。

    真的是没了。申公说完,闭口不再多言。惊讶之余的刘彻,转而是莫名的郁闷,再一转,就是无法收场的尴尬。

    刘彻尴尬,赵绾也尴尬。他以前去申公家拜师的时候,可不是这样子说话的。他真的不知道申公这到底是怎么回事,难道这就是传说中的老年痴呆症?

    都说学儒好文辞,怎么来了个酷似道家的老古董。可是人都来了,就算是申公得了老年痴呆症,也得先留下来吧。刘彻一叹,真是请神容易,送神难啊。于是,刘彻只好腾出一个位置,暂时将申公供奉起来。这个位置,就是一个中级国务官,太中太夫。

    武帝二年(公元前139年),十月,冬天。这是一个不祥的新年。

    新年伊始,赵绾开把烧第二把火。那就是,确立刘彻真正的权威,大事将不必向东宫汇报。

    东宫,也就是长乐宫,位于未央宫之乐,简称东宫。刘彻住在未央宫,窦太后住在长乐宫。不向东宫汇报,指的就是窦太后。

    窦太后的眼睛是瞎了,但是她的耳朵灵得很。当窦太后听到赵绾那句不识死字怎么写的话时,她马上跳起来了。是的,我是老了,眼睛也瞎了,但她还活着不是?既然是活着,自有活着的价值和威力。你们这群所谓儒徒,罢掉卫绾,我不哼;罢掉直不颖,我也不哼。我不哼,那是知道你们年青,想给你们做事的空间。但是,给你空间,不等于就容忍你们爬到太岁头上来动土。

    现在,窦太后终于发现赵绾修明堂的真正目的。修明堂,尊天子,不向东官汇报大事,不就是想提早将我这个老太婆踢走吗?原来,这一切阴谋,竟然都是冲着我来的。

    好啊,既然想玩,我就跟你玩到底吧。

    窦太后真的怒了。她开始部署反击。赵绾和王臧是谁提名的?窦婴和田蚡。要打,当然要一网打尽。最后,窦太后决定:对窦婴和田蚡两个外戚,严重惩罚。至于赵绾和王臧嘛,曾经的酷吏郅都的下场,就是他们的镜子。

    窦太后打击赵绾的招术,还是对付酷吏郅都的那招:秘密搜集罪证。然后,将罪证交付天子处理。此次和上次一样,窦太后到底搜到什么样的罪证,没人知道,也无法知道。

    这下子,刘彻真的无奈了。他只好假装听命立案,交付有关部门审判,同时撤掉兴建明堂计划。然而,赵绾的案件还没怎么审,就有消息传来:赵绾和王臧自杀了。

    紧跟着,窦太后再次出招,逼刘彻罢掉两个外戚的职务。刘彻再次低头,罢掉丞相和太尉俩人。还有一个申公。屈指算一下,申公今年都八十出头了。这样一个老头子要整死他,还不如送他回去等死算了。不过,窦太后还没开口,申公早主动称病辞职回家。

    窦太后果然高手。一个打六个,死者有之,伤者有之,丧志者有之,叹息者有之。这下子,刘彻总算尝到了厉害和教训。这个教训就是:年青人,想做事,心急是吃不了热豆腐的。光有激情,也是办不成大事的。

    看来,这其中的道理,还是慢慢学吧

    第三十六章最后的窦太后

    一、填坑的一代

    回头看窦太后和刘彻这场较量:卫绾,直不疑,包括初为中尉,后来内史的宁成在内,刘彻总共挖掉窦太后的有三人。然而,窦太后一棍子打死对方的就有赵绾和王臧,窦婴和田蚡深伤重伤。刘彻一方是二死二伤,窦太后不过是一死两伤,算起来,窦太后还是赢了。

    又应了武侠小说套路的那句话:人多的,打不过人少的;年青的,还是打不过年老的。

    话说回来。窦太后搞掉刘彻身边那帮儒家激进主义者后,立即操纵新组阁。换话来说就是,刘彻挖了窦太后这个政治巨坑,现在她又不得不拉上一些来填坑。

    关于是丞相和御使大夫两个职务,窦太后心中已有人选。此俩人就是:柏至侯许昌和武强侯庄青翟。

    许昌,时为祭祀部长(太常),政绩诸多不明;庄青翟,侯位是世袭的。除此之外,也是诸事不明。那么,是怎么回事,窦太后为什么选中他们?

    事实就是这么回事:中国古代官场,犹如武林江湖,三教九流,鱼龙混杂。有些人,生为挖坑;有些人,则生来填坑;有些人死了,他还活着;有些人活着,他已经死了。窦太后之所以看中他们,无非就是拉来填坑,摆摆样子。用鲁迅先生的话来说,他们属于暂时坐稳了奴隶的一代。

    接着,窦太后又准备找人填郎中令和内史两个坑。此坑不算大,但是窦太后却拉来一块巨石填上。此巨石,重约万石,人称万石君。

    万石君,名奋,姓石,赵国人。关于万石君的光荣事迹,可以追溯到高祖刘邦时代。当时,高家向东抗击项羽时,石奋乳臭未干,年纪不过十五。尽管生于乱世人心不古的时代,石奋却拥有时人叹为观止的优良品质:为人恭敬,谦卑有礼。

    石奋此中优点,用今天的话来说,当属三好学生。当时,刘邦趁着一次机会,与他聊了一席话,心生爱悯之情,准备提用。于是,刘邦问他:“小朋友,你家里还有什么人吗?”

    石奋答:家有老母,不幸失明。因为家里太穷,没钱看病,所以老母这病一直拖着。另外,家还有老姐一个,长相可以,还能鼓瑟。

    哦。刘邦听了点点头。他又问:“叔叔问你一个问题,你想不想跟叔叔一起混天下呀?”

    其实了解刘邦的人都知道,他这招叫,顺手牵羊。明明看中的是人家会鼓瑟的姐姐,竟还要装出一幅慈悲心肠的样子。事实上,他最想问的是:小朋友,如果你想让姐姐嫁给我,叔叔我就认你为小叔子。

    当然,在这个世界上,几乎是没有什么女人是刘邦得不到的。再说了,石奋小朋友孝心天地可鉴。一旦姐姐嫁给刘叔叔,不但解决了老妈的医疗费问题,也解决了姐姐的婚姻问题,可是让他这个小叔子能搭上顺风车,开向未来。

    果然,刘邦还真娶了石奋姐姐,还特别重视,封其为美人爵号。更让石家老母高兴的是,刘邦将他们家人搬到长安城里居住。不但解决了他们的农转非问题,还解决房子等等诸多生活大问题。真可谓是,一人嫁好,家享福啊。

    更享受的还在后面呢。孝文帝时,石奋因为老实可靠,被提为太中太夫。有心的读都会发现这么一个特点:只要当上太中大夫这个官,前途似乎都很顺畅了。诸如卫绾和田蚡等人。

    果然不久,孝文帝刘恒又迁石奋为太子刘启太傅。刘启当上皇帝后,当然不能薄待老师,将石奋上了九卿之位,秩两千石。不久,又将他迁为诸侯国相。更让人惊讶的还在后头。石奋生子四人,石建,二子石甲,三子石乙,四子石庆,此四子之性情,简直是石奋用一个模型铸出来的。那就是,为人低调,做事认真,彬彬有礼,而且个个都是秩两千石的高官。

    现在我们终于知道万石君的称号是怎么来的吧。石奋官位和四子加起来,就等于一万石。搞得当时刘启都咋舌不止,怎么搞的,咱家亲戚竟然这么能干,一家人竟能做到一万石的境界。

    于是从那以后,刘启就呼石奋为万石君。因为名声太大了,搞得后人叫石奋都不叫姓名了,直呼万石君。这个雅称,罩到谁的头上,听起来的确都是很消受的一件事。

    现在,窦太后之所以看中万石君,就是因为他本人不通儒术,教子有方。当然,让万石君一人来兼任郎中令及内史两职已无可能。不要说两职,一职也无可能。原因只有一个,石奋老啦,该让位啦。

    说让位,当然指的是让给自家那四个孩子。窦太后从中选了两个,那就是长子石建及少子石庆。迁石建为郎中令,提石庆为内史。

    到此为止,几个大坑终于又填回了。窦太后终于可以歇下一口气了。然而,这不过是第一回较量。窦太后既能填,刘彻还能再挖。

    好戏,当然还在后头。

    二、苦闷的刘彻

    刘彻最近比较烦。的确也是,少年试剑,本来雄心壮志,想大施拳脚,做一翻伟男人的事业。结果,被窦太后当头一棍,打得无话可说。还有的是,家里那个蛮横无理的陈阿娇和贪得无厌的岳母,整得他天天没好心情。

    陈阿娇之蛮横,赖于有一个蛮横老妈的教养。而长嫖公主之蛮横,原因就在于恃功自傲。想让她不傲慢都不行。想当初,太子刘荣得宠,如果不是长公主刘嫖倒打一杆,将栗姬和刘荣打到水里去,能有刘彻的今天吗?

    的确没错。当初打天下的时候,大家是合股一起努力拼的。现在皇帝生意兴隆,股东对你董事长刘彻指手画脚,这有什么不对呢?

    刘彻真是郁闷了。是,在你们刘嫖和陈阿娇看来,你们做什么都是成立的。你们别以为在我身上装了一个炸弹,我就怕你不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