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轩网 > > 那时汉朝(1-7部) > 第120章
    然后,准备辞别归国,一共不得超过二十天。

    曾经,汉朝规定的二十天是不能满足刘武热恋窦太后的感情的。刘启也曾经批准,刘武在长安想玩多少天就玩多少天,不必要在意规矩。于是,刘武曾经逗留长安,最长的纪录是半年。回首往事,兄弟执手相望,同车载奔,惹得天下引颈直流口水。如今,二十日一到,不打折扣,直遣兄弟,真是凉透了背。

    只能这样说,刘启对刘武的心,已经死了。

    红酥手,黄籘酒,满城春色宫墙柳。东风恶,欢情薄,一怀愁绪,几年离索。错,错,错!

    刘武的错,错就错在他太过骄纵,不懂分寸,知退不退,惹祸上身。最后,刘武像撞了一鼻子灰似的,抑抑归国。沦落之境,可承接陆游词上阕而言之:

    春如旧,人空瘦,泪痕红浥鲛绡透。桃花落,闲池阁,山盟虽在,锦书难托。莫,莫,莫!

    同年,夏,四月。梁王刘武薨。死因:抑郁寡欢!

    第三十五章归宿和终结

    一、宿命

    刘荣太子被废,刘武以为他的春天来了,没想到是寒冬杀人,折了性命。结果,刘武赔了,刘嫖赚了,窦婴躲了。而此时的周亚夫,却还沉浸于郁闷当中。

    周亚夫的郁闷,不是没理由的。因为,自击败吴楚联军以来,他就不断地给别人挖坑,别人也在不停地给他挖坑。一个人挖的坑,根本就敌不过众人替人的挖的。于是,周亚夫最后就死在别人的坑里。

    回头数,周亚夫第一个挖别人的坑,首先是刘武。刘濞兵临梁城,周亚夫见死不救,当时刘武恨得牙齿就连石头也要被他咬掉。于是,刘武每次进京朝请,总要在刘启面前说周亚夫的坏话。

    至于周亚夫坏不坏,刘启当然心里是有底的。于是,刘武的话刘启听了,就像是风吹树梢一般,风来摇摇几下,风走树停,仅止而已。然而,窦太后就不一样了。她已经深深地记住了周亚夫,这笔帐,迟早是要还的。

    周亚夫第二个得罪的人,无疑就是王皇后和刘嫖。刘启废掉刘荣,周亚夫和窦婴力争,结果没得到什么好处,反而落下一个把柄。于是,刘嫖和王皇后也狠狠地记住了周亚夫。这笔帐,当然也是迟早要还的。

    第三个,周亚夫要得罪的人,竟然是两个重量级的外戚。一个是窦太后,一个是王信。仇恨宜解不宜加,没想到,这个周亚夫竟然踩地雷,踩上瘾起来了。周亚夫此次踩雷过程,大约如下:

    首先,刘武刺杀袁盎一事暴露后,王皇后长兄王信主动说情,为刘武开脱。尽管刘武人魂化鬼,但这笔人情债,窦太后一直欠在心里,觉得非常内疚。于是,窦太后逮到一个机会,对刘启说道:“王信这个人挺厚道,建议你封他个侯吧。”

    窦太后难开尊口,要说刘启顺水做个人情,事情也说罢了。然而,刘启却故作推辞道:“窦家外戚窦长君等人,先帝在于还不能封侯,是我登基的时候才封的。这个王信,现在要封侯,怎么也轮不上他。”

    窦太后说道:“规矩是死的,人是活的。窦长君活的时候,没有被封侯。到他死时,儿子窦彭祖才得侯,我心里都觉得很遗憾。现在你就不要多言了,赶快封王信为侯吧。”

    刘启点点头,再作推辞,说道:“这个事嘛,我还是先跟丞相商量一下吧。”

    此时,汉朝的丞相正是周亚夫先生。周亚夫自从得罪刘嫖和王皇后之后,脑袋一直还停留在不开化的境地。刘启之所以要说找他商量,不是真商量。这就是做秀,故做姿态,以免天下非议,口水满天飞。

    没想到,刘启的算盘就在周亚夫这里卡壳了。

    那时,刘启将周亚夫召来,简述了窦太后的意思,然后就等周亚夫的意见。然而,周亚夫竟然是这样回答的:“高皇帝曰,非刘氏不得王,非有功不得侯。今王信虽然皇后兄,无功,侯之,非约也。”

    果然是个死脑筋。王皇后和王信一不欠你周家的钱,二不与你周来结仇,凭什么要阻人家的宽敞大道?曾记否,当初吕雉登台,大封吕氏为侯,亦装模作样地要跟陈平丞相商量。可人家陈平是怎么说的:高祖在,高祖说了算;吕后在,吕后说了算。现在,刘启上台,窦太后撑腰。要怎么说也是,刘启说了算,窦太后说了更是板上钉钉。亚夫竟要坏人家的好事,这,又是何苦呢?

    既然刘启是要征求丞相意见,丞相都反对了,王信这个侯要硬封上去,那实在是没意思了。于是,刘启默然作罢,不禁惆怅失落。

    不久,刘启再次召来商量封侯之事。不过,此次要封的不是外戚,而是前来投降汉朝的六个匈奴王。这年头,匈奴不抢汉朝已经相当不错了,难得他们放下屠刀,立地成佛。于是,刘启打算封他们为侯,以此做为政治号召,吸引更多匈奴王加入汉朝的大家庭。

    然而,周亚夫此次还是那句话:匈奴王封侯,绝对不行。

    刘启真的郁闷了。如果王信平时跟你有什么嗑嗑碰碰,你看他不顺眼,一票否定还是可以理解的。可是人家匈奴王大老远啃着沙子来投汉,人家至少也是个王,封个侯也是保住人家的面子嘛。再说了,人家也没跟你有怨有仇,封他们为侯,也有利于你丞相展开工作,凭什么要反对呢?

    于是,刘启不禁问道:请问丞相反对的理由是?

    周亚夫:很简单。这些匈奴背叛祖国,投降汉朝。汉朝如此厚待,那么以后汉朝出现同样的叛徒,你怎么责备人家?

    哎,周亚夫呀周亚夫,你真可谓是只剩一根筋了。雷锋说,对待敌人,要像严冬一样残酷无情。那是三流的阶级斗争思想,根本不叫玩政治。你身为丞相,不懂政治,亏你怎么混出头的。

    那是,刘启先是先语,冷冷地看了周亚夫片刻。最后,只见他做了一个手势:丞相,非常抱歉,你的意见我不能用。

    果然,刘启封了六个投汉的匈奴王为侯。然而,周亚夫大失脸面,当即赌气,称病不朝。

    亚夫赌气,皇帝很生气。想跟我玩,老子捧陪到底。缺什么都行,我还缺丞相没人当?笑话。于是,刘启生气了,后果也严重了。他干脆重新换水,免去周亚夫的丞相。

    不得不说,上帝造人很公平,也很惨忍。周亚夫玩军事,搞军修,的确是个中高手。然而,南桔北枳,稍微挪了一个位让他玩政治,就分不清东南北西中了。想当初,周勃曾经是牛逼哄哄,不可一世。然而,门客建言让位陈平,马上知趣而退,明哲保身。有父如此,周亚夫也不学两招,有事没事养两个门客拿来使使,补充大脑政治智慧营养不良的毛病。

    可事实是,似乎他没有如此风雅爱好。于是,周亚夫一赌气归家,没听说有人劝言他返朝,也没见他有所悔过。一年过去了,两年过去了,三年过了,整整四年过去了,朝中丞相都换了两次了,依然不他向皇帝请一次安,上一次书。看来,他还真跟皇帝较起真来了

    如果说周亚夫是硬汉,窦婴也算一条吧。此人豪气冲天,敢说敢做。当时,刘启废掉刘荣,他这个当师傅的二话没说,卷起铺盖走人,竟然跑到蓝田南山脚下度长假去了。可是,窦婴是养门客的,有人向他建议:能让你富贵的人,是皇帝。你明目张胆地跟皇帝呕气,摆明就是向天下表你的名节,扬皇帝的过错。皇帝有错,自然也容不下你所谓的名臣。那结果只能是,你吃不完,只能兜着走了。

    门客此话,窦婴听得眼皮直跳。最后想想,还是适可而止吧。于是,没有多久,窦婴回朝向皇帝和窦太后请安,一切照旧,无所大碍。

    在刘启看来,对大臣照料不周,他们发发脾气是可以理解的。人嘛,都是个七情六欲的动物。所以,他以为窦婴知悔了,周亚夫应该是第二个。于是,他给周亚夫时间,让他主动回朝。没想到,四年过去了,毫无动静,似乎有点要跟他这个当皇帝的扛到底的嫌疑。

    如果真是这样的话,只有两个字,失望;再加两个字,非常失望。

    刘启倒真的要看看,到底是周亚夫的口气硬,还是他这个当皇帝的腰杆硬。于是,公元前143年的秋天,八月。刘启决定召周亚夫进宫,请了吃饭,试探试探周亚夫的脾气。

    这不是一顿鸿门宴,事实上,比鸿门宴还要残酷。当刘启和周亚地共同进餐时,独赐亚夫先生一块大肉。大肉当然是熟的,但没有切开,也不给他筷子。很显然,刘启不是为了着好玩。考察亚夫同志的政治智慧时候终于到了。

    我想,刘启用意大约如下:肉是我给你的,但是筷子在我这里。想吃肉,就得求我。不求我也可以,那你看着办吧。

    然而,当时周亚夫郁闷看着刘启和眼前这块大肉,突然,他招手叫来服务员,说道:“给我一双筷子!”

    筷子有很多功能,我们可以拿来夹肉嵌菜;杀鸡的可以用它穿鸡肠;武林高手甚至可以用它伤人夺命。然而,当周亚夫叫人拿筷子时,刘启就笑了。他说道:“难道,我给你肉吃,还不能满足你的要求吗?”

    周亚夫一愣,突然明白刘启的用意:他赐给你肉,不一定是让你吃。你想吃,你不求他而亲自动手,就叫知耻而不知礼。

    于是,周亚夫马上跪下,知趣地摘下帽子向刘启谢罪。

    刘启摆摆手:“算了,还是起来吧。”

    让人想不到的是,周亚夫起身,突然玩了一个不可思议的动作:二话不说,肉也不吃了,丢下刘启,直接走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