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轩网 > > 那时汉朝(1-7部) > 第109章
    胶西王:你想怎么样?

    应高:直接拆了这狗日的屋檐!

    胶西王:莫非,你是想造反?

    应高:没错!我想说的这是这句话!

    胶西王:你怎么敢说这种话。天要下雨,侯要被削,大不了给了就是,干嘛要冒着身败名裂的危险去造反?

    应高:大王此言差矣!慧星出,蝗虫起,正是造反好时机。如果大王愿意与吴王联合,取得天下,咱们各分一半,岂非妙事?

    应高此话极具杀伤力,从去年到今年,即公元前155年到公元前154年,天空前后两次出现慧星。第一次出现在东北空,第二次出现在西边。

    更要值得一提的是,去年火星忽然反方向运行,接近北极星;同时,木星亦反方向运行,进入太微星座。此两次慧星出现,都象征着战争的灾难即将来临;火星及木星反向运行,则是犯上作乱的征兆。

    联系天上地上之事,难道说,这都是上天的安排?

    刘昂犹豫了。

    天下,各半一分。如果是这样的话,那不就是一个东皇帝,一个西皇帝,再退一万步看,这不就是项羽和刘邦干的事吗?原来,诸侯王离皇帝,仅仅是一步之遥!

    诱惑!实在诱惑啊!

    应高注视着刘卬,等待着魔鬼战胜天使。最后,刘昂点点头,只说了一个字:善!

    应高立即返回吴国,将这个“善”字还报刘濞。然而,刘濞听完应高的汇报后,马上下决定:我必须亲自跟这个胶西王面谈一下!

    是的,刘濞担心的是,刘昂临时变卦。

    于是,刘濞假扮吴使者,秘密前往胶西国,再次与刘昂就造反之事交换了意见和造反方案。然而,天下没有不透风的墙。当胶西国的诸官闻听此事,个个就像热窝上的蚂蚁,提着脑袋和谏书求见刘昂。

    他们的劝谏是这样说的:你做这事就不怕让你老娘担心吗?况且,事奉一主都这么多事,如果天下冒出两个皇帝,那不乱套了吗?

    面对以上苦谏,刘昂只有一句话:主意已定,请勿多言。

    搞定了胶西王,刘濞终于放下半颗心。接下来,楚国和赵国等诸侯就好办了。果然,吴使者纷纷传回好消息,除了胶西国外,还有以下诸侯王:楚王,赵王,胶东王,菑川王,济南王,总共有七国。

    各就各位,就差刘濞一声冲锋的口号了!

    三、七国,真的反了!!

    果然,汉朝还是点燃了导火线:当刘启削吴国两大郡的文书到到吴国时,刘濞立即行动,诛杀汉吏两千石以下所有官员,向诸侯们发出了围攻汉朝的号令!

    此时,楚赵两国群臣谏声跌起。然而,剑已拔出,锣已响起,这注定是一场不可收拾的大戏。谁想挡路,谁先流血。于是,楚赵两个诸侯王刀起头落,杀声一片,把劝谏高官的肥头大脸通通砍将下来。

    现在举目望去,整个中国,反声一片。北边,赵国发兵至西界,以待吴楚两兵,共奋向西;同时,赵国也把塞外匈奴拉将入伙,准备连兵打劫汉朝;南边,刘濞亦发使往闽越,联合发兵。东边,胶西王,胶东王等四国已兵马鼓出。

    可是就在这时,有一个人说,我不干了。

    这个人,正是齐王刘闾。

    有必要说一下,齐王国,济北王国,胶东王国,胶西王国,菑川王国,济南王国等六国,原属齐国。孝文帝时,刘恒可怜刘肥几个儿子无王可当,便把齐国一划为六,分封刘肥诸子为王。造反之前,兄弟六人是开过会的,齐王也是点过头的。好了,现在突然反悔,临阵脱逃,什么意思嘛。

    如果说,济北王临时没有响应,那是因为他被郎中令劫持,动弹不得,他是可以原谅的。可你刘闾突然放弃造反,是不是想看我们四兄弟当婊子,你一个人留守齐国立贞节坊?

    如果是这样的话,那就没有什么好商量的啊。攘外必先安内,打!

    于是,胶西王刘卬及胶东王刘雄渠等四个兄弟开了一个碰头会,最后一起对刘濞说道:吴楚先打前锋,等我们几兄弟清理完后花院,再西向与你们共军奋斗!

    果然,刘卬自告奋勇地充当兄弟四国联军黑老大,率兵打到了齐国首都临菑。一夜之间,想立牌坊的齐王,被四个婊子王团团困住!

    此时,国造反形势一片大好。前方,吴楚两国连破汉朝前哨梁国数城,一路砍杀,锐不可挡。但是,刘濞当然不会为赢了几场战争,就骄傲自得。因为,出征之前,他把所有老本都押上了。如果赢,就赢得天下;如果输,也要准备输个精光。

    刘濞的部家当就是:吴国上到六十二岁,下到十四岁,管你会不会打战,只要走得了路,拿得起枪,必须通通上阵,准备为国捐躯。数了一下,大约有二十余万人。

    刘濞,你不能输啊。一输,国人民也跟着你混完了。我想,今年六十二岁的刘濞心里肯定在心里无数次地念起这话,不断地给自己鼓气。

    是输是赢,那还得看刘启答不答应。其实,此时的刘启,早就急成了树上跳着的猴子。自汉高祖立国来,尽管诸侯造反不断,可是从来没有这么大的声势,一下子冒出七个牛鬼蛇神,要冲上跟玉皇大帝较真来了。

    晁错,你这次真的捅到大马蜂窝了!

    听说,人体长期无病,那样未必是好事。反而一年半截地感冒风寒,可以增强身体免疫力。刘恒在位时,匈奴就给他闹过三次大风寒,刘兴居及刘长就给他闹过两次小感冒。事实证明,这些风寒和感冒都不得白得了。因为,刘恒从这几次患病中,得到了一贴能解燃眉之急的药方。

    这贴良药,当然指的就是周亚夫。

    周亚夫的治病功能不是我吹出来的。刘恒临崩前,就叮嘱刘启一句话:小子,你给我记着。有困难,找亚夫。他是个可以肩挑重任的好同志。

    于是,当吴楚等七国造反的消息传到长安时,他第一个找到周亚夫,并且马上做出以下部署:第一,拜都尉周亚夫为太尉,将三十六将军迎战吴楚联军;第二,遣天下第一卖友求荣者郦寄率军击赵;第三,派以哭彭越闻名天下的栾布为将军,前往东方救齐。最后,刘启还想重新启用一个重要人物。

    这个人,就是外戚窦婴。

    刘启紧急召窦婴进宫。然而,当窦婴听说刘启要拜他为大将军时,只见他两手作拱,叹息般地说道:哎,多谢抬举了。国家危急,我也想为国效命啊。只可惜地是,我身体有病,能力又差,不足担当如此大任啊。

    其实,窦婴心里更想骂刘启的是:早知如此,何必当初。当初是谁叫你不要削侯的,是我窦婴啊。好啦,扁鹊明明告诉蔡恒公说你身体有病,得赶快治,可你就偏不信。现在疾入骨髓,知道回来找我治病了是吧?你以为我是谁呀,挥之则去,招之则来。我告诉你,没有那么好的事。

    窦婴以上一翻话,让刘启心里苦笑不已。这个窦婴,你就别装了。你不就惦记我不听你劝吗?还有啊,当初窦太后修理你的那点阴暗帐肯定还记得牢牢实实的。不过,现在是什么时候啊,您还把那破事来请辞了。

    这时,刘启对窦婴说道:窦太后削你门籍的事,她已经惭愧了。你呢,这事就小化无吧。再说了,国家危难之际,您一个大侠义之人,怎么能坐视不管呢。

    嗯,这话听起来,还是挺舒服的。窦婴一时无话。这时,刘启见火侯已到,立即拜窦婴为大将军,同时赐金千斤。

    但是,刘启赐给窦婴的这两样东西,窦婴只拿走了大将军一职。至于千斤,则部排在办公室的走廊外,并且告诉将士们,缺钱的就自己拿去花吧,千万不要替我心疼。

    好一个侠气十足的窦婴!

    到此,窦婴受拜大将军,刘启心里终于落了一块石头。窦婴的主要任务是屯守荥阳,防范齐赵两兵越境深入。由以上布署可见,刘启这也不是病急乱投医,同样的,他也是拿出了部家当和刘濞对着干的。

    兄弟们,一定要挺住啊。辛辛苦苦奋斗几十年,千万不能一夜回到解放前啊。

    我想,以上应该是刘启最想对将军们说的心里话。

    四、晁错之死

    大师李敖说过:弱者,多不好活;强者,多不好死。如果拿此话套在晁错这个强者身上,那是一点不为过的。抛开国家大义,从私有情绪来论,晁错削藩之计,确有离间帝王骨肉之嫌。凡是挑拨离间,不受天谴,亦受人祸。此中感触,数晁错父亲最能体悟。

    此时,晁错父亲从千里之外的老家颖川赶到长安。老人家一见到儿子,就发问:外面闹得沸沸扬扬,你知道吗?

    晁错:我知道的。

    晁父:你身为人臣,侵削诸侯,疏人骨肉,口语多怨,请问,你这是想干啥呢?

    晁错:你要理解,我这是为了国家。不如此,天子不尊,宗庙不安啊。

    晁父:为了刘氏的安定,却要亡了晁家的种,你认为这样做值得吗?

    晁错:……

    晁父叹息一声道,好吧。国家国家,无国就无家。为了国家,丢了小家。那俺这个当父亲的,只好陪你走一趟了。说完,晁父告别晁错,哀伤离去。

    没多久,消息传来:晁父饮药自杀了。他只留下一句话:我真的不想看到灾祸降临的那天,好死总比祸死好。

    悲哀,似乎已经不能表达晁错真实的情感。晁错和他的父亲这条不可逾越的鸿沟,注定难以填平。古今以来,有几个英雄能做到忠孝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