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轩网 > > 那时汉朝(1-7部) > 第90章
    可更要命的是,刘泽高喊此话,并非恶意伤人。事实上,驷钧就不是个善类。有外戚如此,汉朝那帮大佬当然不乐意看到。于是,刘泽的反对,就成了大家的反对。

    于是,刘襄的皇帝梦,就这样被无情的粉碎了。

    龙孙不行,那就看龙子吧。刘邦的八个龙子,早死有两个,被吕雉杀掉的有四个,现在只剩下了两个。他们就是代王刘恒和淮南王刘长。如果从这两个人中选,有人认为应该选刘长。可是提出这个意见的人,立即被另外的人否定了。他们反对的理由是:刘长年纪小,母家又恶,又是另外一个吕氏啊。

    其实,更要命的是,刘长是吕雉抚养长大的,实在是个危险的苗子。

    这真是一朝被蛇咬,十年怕草绳了。这哪里是选皇帝,简直就是选皇帝的母家。谁母家强,汉朝大臣们将来被欺负的概率就会越高。反之,谁母家弱,他们将来被欺负的风险就会下降。

    如果按大佬们此标准来选的话,那就莫刘恒莫属了。

    世间有这么一种动物,退能明哲保身,进能翻云覆雨。刘恒就是这么一种食肉动物。明哲保身是一种艺术,既然是艺术,就有其妙不可道人之处。果然,当即有就大臣站起来说道:高子在世诸子中,代王为长,为人仁孝宽厚;太后家薄氏节俭善良,做事谨慎。选皇帝,就应该立长才顺,以仁孝闻于天下!

    这句话,一下子说到了各位的心底里去了。是啊,选皇帝,不但要选一个不能被他及母家欺负的,同时又懂得宽厚待人的。皇帝也像自家养的宠物一样,温顺的宠物还是较受欢迎的。

    这场阴谋大会,就像香港电影《黑社会》那帮大佬开会一样,讨论结果出来后,还得那两个当头的点头同意才能通过。对于汉朝来说,其头目当然就是周勃和陈平了。陈平和周勃也一致认为,刘恒当皇帝实在是个合适人选。

    于是,当场票通过,共同推举刘恒为新一任大汉天子!

    西汉文帝刘恒

    幸运皇子终即位

    汉文帝的名字在中国历史上是很有名的,“文景之治”就是对他政绩的充分肯定。文帝名刘恒,是刘邦的第四个儿子,母亲是薄姬。

    刘恒在刘邦的众多儿子中是很幸运的。刘邦共有八个儿子,吕后仅生了一个,即惠帝刘盈。在惠帝去世后,吕后为了使自己长期掌握政权,对刘邦其他的儿子们大开杀戒,吕后共害死了四个。刘邦的大儿子刘肥最后未被陷害,得以善终。吕后最后死时,刘邦的八个儿子只剩下了刘恒和刘长。

    在刘邦的众子中,刘恒是最不引人注目的一个,这和他的母亲有关。母亲薄姬原是项羽所封魏国王宫的宫女,在刘邦打败魏国后,将许多宫女选进自己的后宫,后来便和薄姬生了文帝刘恒。但刘恒出生后,薄姬却遭到刘邦的冷落,地位一直是“姬”,没有升到“夫人”,所以,文帝刘恒从小就做事小心,从不惹是生非,给大家留下了很好的印象。在刘恒七岁时,三十多位大臣共同保举他做了代王。虽然地位没其他王子那样显赫,但这恰好帮文帝躲过了吕后的迫害,幸运地活下来,后来又幸运地登上了皇位。

    刘邦的旧臣陈平和周勃在吕后死后,携手诛灭了吕氏势力,然后商议由谁来继承皇位,代替当时吕后立的小皇帝刘弘,他们觉得刘弘不是惠帝的后代,不符合皇位继承的法统。最后,他们相中了宽厚仁慈名声较好的代王刘恒。于是派出使者去接刘恒赴长安继承皇位。

    刘恒见到使者,开始并不是很高兴,相反,这使他起了疑心,他的属臣们也意见不同,有的认为是一个阴谋,有的则分析说不会有假。刘恒决定用占卜来决定吉凶。结果达到一个“大横”的占卜结果,这个结果的意思是:大横所裂的纹路很是正当,我不久要即位天王,将父亲的伟业光大发扬,就像启延续禹的那样。占卜的人向他解释天王即是做天子,比现在一般的王要高一级。

    为了以防万一,刘恒在向长安进发的过程中一步步小心从事,深怕又中了计,丧命黄泉路。一是派舅舅薄昭先到长安探听虚实,二是离长安城五十里的时候,又派属下宋昌先进城探路。最后,小心的刘恒终于在陈平等众大臣的拥戴下平安地继承了皇位,住进了未央宫。

    软硬兼施巩固权势

    因为得到皇位不易,文帝即位后首先任命自己的心腹负责守卫皇宫、京城,从根本上保证自己的人身安。然后,对于拥立他做皇帝的功臣们一一赏赐、封官晋爵,对于被吕后贬斥的刘姓王也恢复了称号和封地,同时,对于跟随父亲刘邦开国的功臣们也分别赏赐、分封。这些措施使文帝的帝位得到巩固。

    除了用拉拢的手段巩固权势外,打击重臣也是一项很有效的措施。这方面主要是对大功臣周勃的处理。周勃因为拥立文帝有功,所以每次上朝结束后,出来时总是很骄横的样子,似乎也不把文帝放在眼里。而文帝对他更加有礼,经常目送他离去。有大臣劝说文帝,不该对周勃这样重礼,有失君主的身份。从此,文帝的神色变得越来越严肃,而周勃则越来越敬畏。周勃的属下及时提醒他:小心功高盖主,引火烧身。周勃如醍醐灌顶,猛然醒悟了。于是辞去了右丞相(汉时以右为上,陈平当时是左丞相,相当于副职)的职务,文帝很快也答应了。一年后,因为陈平谢世,文帝又任命他做丞相,但仅十个月后,文帝又以列侯归封国为借口免除了他的相职。当时,很多的列侯都住在长安,这给京城的粮食供应增加了负担,所以,文帝就下诏命列侯到自己的封国去生活,即使朝廷恩准留在京城,也要将自己的儿子派到封国去。但很多人找各种各样的借口留在京城,这使文帝很生气,便让丞相周勃带头做表率,免了他的丞相职务。

    在后来有人举报周勃在家常身披盔甲,有谋反之心时,文帝马上把他抓捕。周勃赶忙通过文帝的舅舅薄昭向文帝说明实情:被罢免丞相职务后害怕被抓,所以家中有些防备,但却没有反叛之心。文帝在重新调查后,没有发现周勃谋反的事实,便释放了他。这和封建时代很多皇帝相比,文帝做得确实很宽容。

    二、刘恒进城

    很多时候,社会游戏规则总是教导我们,机会属于勇敢创造开拓的人。然而此时,当汉朝那帮政治大佬定调刘恒为汉朝新任皇帝时,我们就不得不说,机会属于莫名等待的人。这个世界,冥冥之中,总是充满着许多莫名的反讽。难道不是吗?君不见,刘襄欺诈刘泽,夺之兵权;刘泽忽悠刘襄,让他皇位落空。俩人争来争去,天下这个最大的馅饼却落到了刘恒的身上。

    或许,当陈平要召见刘恒之前,刘恒还在屋底捧着《老子》,任秋天渐寒的风正吹过他的窗前。然后,他隔着窗户突然看见一排人字形的长雁正南方迁徙。而此时的他也心平如水,犹如这一碧如洗的长安澄清无限。

    又或许,他会走出屋邸,于庭院漫步。秋风徐徐,好一个惬意了得。真是个读书的好季节啊。刘恒正翻到了《老子》第八章,只见他摇头晃脑地迎风吟诵:

    上善若水;水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

    最后这句话,深刻地道出刘恒心底隐藏的秘密。翻译过来就是,只有不去争,才会没有过错。在一个无常的人世里,无错,便是给自己买下了一份双额保险。所以老子又云: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马克思主义哲学告诉我们,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现在,对刘恒来说,当他听到长安使者召他进京有好事时,他想检验的问题是:难道天上真会掉下馅饼吗?

    怀疑是必然的。曾经,他习惯了北方之寂寞,孤独,寒冷及没有定时的风沙。在这个孤独的人世间,他也一直以为一辈子都不可能走出代地。代地就像圈地,他和他母亲,以及身帝那帮随遇而安的近臣,都是圈中的羊。羊一生的任务就是日出啃草,日落歇息。然后在寂静的夜里,数着光阴,数着春暖雪化,秋来花落。最后,等待多年后的某天,这血肉之身亦化作一堆高高的泥土,肥沃这千里的野草,从此无人记起,更少人凭吊。

    是的,这是他自以为的宿命。可是现在,即将而来的命运部打乱了他的思维和所有人生计划和行动。进城当天子?这怎么可能是真的呢。我想,这是刘恒心里问过千次万遍的问题。因为,陈平给他送来的这个好消息,让他犹如习惯在黑夜里行走的人,根本无法相信前头就是光明。

    可是,无论你刘恒怀疑和忐忑不安,使者就站在你的面前,这总不能假吧。那么,到底是相信内心的感觉,还是相信眼前的这个大活人呢?

    刘恒犹豫了。

    于是,刘恒把近臣都召来,对使者捎来的消息进行研究和讨论。跟刘恒一样,更多的人都是持着怀疑的态度的。他们不但不相信天上会掉馅饼,甚至怀疑这是陈平和周勃等人设计的大圈套。怀疑派代表人物,就是郎中令张武。只见他对刘恒说:“陈平这帮政治都是玩阴谋的高手,他们刚刚血洗吕氏,就以迎大王为名,实不可信,愿大王不要前往!

    没错,就算是天上掉下馅饼,也得嗅嗅味道对不对吧?这招就叫以静制动,静观其变。而历史也证明,某个职业都会养成一种独特的职业感觉和嗅觉,张武作于一个长期负责王宫安的郎中令,他这翻话不可不信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