榖城,即今天的山东省平阴县西南东城镇。项羽自杀后,西楚王国部投降,独剩鲁国继续抵抗。鲁国是我们的孔圣人孔夫子的故乡,鲁国之所以不投降是因为项羽曾被楚怀王封为鲁公,鲁国人民发挥儒家忠孝精神,誓死不向刘邦投降。
刘邦真的火大了。这真是一个迂腐到没法言说的王国,要不狠狠教训一顿,他们还真不知道死字是怎么写的。于是刘邦调兵遣将,准备屠城。
然而,当刘邦兵临城下时,他听到了城里传出来的乐声和读书声。这一幕太震撼人心了,一个渺小得如一个鸡蛋的国家,只要被石头轻轻一敲,便马上被粉碎。但是他们明知道要被敲碎,为何在敌军当前,仍然还保持着如此从容儒雅的姿势?
刘邦终于明白了,这就是传说中的忠君,也就是将来他将用之统御天下的利器。一种莫名的感动涌上刘邦的心头,他顿时打消了攻打鲁国,只是叫人把项羽人头向鲁国挂起,并告诉他们,项羽已经死了,天下将从此改姓刘!
鲁国证实项羽已死,不得不开城投降。
鲁国这一幕,就像黄昏里的最后一支惆怅暮曲,缓缓地为历史拉下了帷幕。在这最后一幕中,刘邦以鲁公的仪式为项羽送葬,并且亲自主持祭礼,放声悲泣。
在这一刻,眼泪是最好的渲泄。整整八年啊,天下昏乱,诸侯如刀,苍生如草,诸侯混战就像刀割草,从东到西,从北到南,壮丽河山如今只剩下这痛入心菲的满目疮痍。
哭吧,哭吧,不经历黑暗,怎么盼来黎明。
过了这一夜,明天将他迎来一个崭新朝代,她的名字就叫:
汉朝!
第十八章九五之尊
一、夺帅和登基
哀悼之后,好戏继续上演。
公元前202年十二月,刘邦彻底消灭项羽势力,项伯因为屡救刘邦有功,被封为列侯,赐姓刘氏。更绝的还有,刘邦打此之后,闭口不提当初与项伯约好的婚亲之事,项伯自以为一桩好婚姻从此就被刘邦赖了去,他只能从心里把这事当成坏帐撤掉,再也不敢提起。
此时,刘邦一刻也不能在鲁国停留,速速还军扑回定陶。定陶,正是韩信驻军所在地,跟上次在小修武一样,韩信还没有醒悟过来,刘邦就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冲进军帐之中,夺去了韩信的将军印。
韩小弟,实在不好意思了。我可以解衣衣你,推食食你,对你言听计用,但你该还我将军印时,还得乖乖还我。请你不要问为什么,生在这个乱世,百姓无食,难熬过冬寒,刘三无军权,恐怕睡不安席,夜不成眠啊。
然而,韩信对刘邦再次夺帅,毫无反驳之言。他还能有什么话要说,刘邦就是这样的老板,军权是他的,他给你是你的福气,他一声招呼不打就收回去,那也是自然的理儿。但是,刘邦夺帅还仅仅是小事一桩。韩信像是一只狼,正被他这只老虎一步步的逼向死圈,紧跟着,刘邦再给韩信出一道难题,搬家。
正月,春天来了。这个春天一点都不温暖,刘邦迁韩信为楚王,王淮北,都下邳。同时,他又履行会战之前的承诺,封彭越为梁王,都定陶。而刘邦迁韩信为楚王的理由是:义帝无后,况且你熟悉楚地风俗,天下再也没人比得上你当楚王更合适的了。
刘邦这个理由,似乎有点牛头不对马嘴。义帝无后关我韩信屁事呀,他又不是我什么亲戚,更不是什么恩人。再说了,天下熟悉楚地风俗的人可多着呢,为什么偏偏是我韩信呢?
如果韩信真要这么说的话,刘邦就更有话反驳了。当时,楚国的土地比齐国大,同时楚国又是韩信的故乡,正所谓战不成名誓不归,如今功成名就,正是荣归故里光宗耀祖之时。难道派你回楚地为王,这也是错吗?
似乎这么一说,刘邦是真正为韩信好了?
错!当时楚国是比齐国大,但是论经济实力,齐国远在楚国之上,况且韩信已经在齐国培植了一股势力,如果不早点拔草除根,势必危极天下安。更可怕的不仅如此,刘邦连续给韩信制造的夺帅和迁王事件,其实也是在试探韩信的底气,看他有没有胆量翻脸。事实是,韩信一声不哼,收拾行李,带上自己的人马就回楚国赴位去了。
刘邦顺利打发韩信离开齐国之后,终于放心地舒了一口气,原来百万军团的大将军,也不过如此尔尔。韩信,明白地告诉你吧,楚王不过是你人生的暂居之地,等我把身体养上一段,再来慢慢收拾你!
紧接着,刘邦下了一道赦令:天下纷争有八年了,八年来战争可把老百姓折腾惨了。今天下事毕,除了死囚外,监狱里的囚犯通能释放。
古代之皇帝,如果不是碰上了什么天灾人荒的,或者是皇室立太子及皇后大人生日等重大喜庆节日,你就别想皇帝老爷放掉一个囚犯。然而,刘邦赦免囚犯,竟然是连两件事都碰上了。第一,这的确是兵灾之年,按中国古老的习惯,只有赦免囚犯,方可救得上天的安佑。第二,这也是喜庆之年,太子早立过了,当然与他无关,他的喜事是,刘邦自己马上要当皇帝了。
这是历史的必然规律,也是刘邦的必然选择。回头想想,刘邦当初为什么要造反?他最初的想法不过是想离开砀山那个鬼地方,回到沛县和老婆孩子好好过上人样的生活。然而,在命运这趟单程列车上,一切都由不得他自作主张,而只能被载着一路朝前而去:于是不知不觉地当了沛公,又倍加冤枉地当了汉王,再一路被逼着走向最后的位置,那就是皇帝。
这个天下,刘邦想不当皇帝,连鬼神都不信了。于是,诸侯们一致上书,说的都是一样的话:我们共尊汉王为皇帝,请汉王不要推辞!
这话听来舒服,这当然也是刘邦想听到的。但是刘邦却推辞了,他回绝诸侯的话是:我听说皇帝的尊号,是贤能的人才能据有的,我可承担不起这个尊贵的称号啊。
这个场面不过是当初他被推为沛公的升级版,不消多说,刘邦这当然又是作秀。刘邦这翻推辞之言如果被西方人看了,肯定会被搞得云里雾里,明明都非他莫属了,为何还要推三推四?没办法呀,这就是中国思维,明明是行,你嘴上还得说不行;你明明心里想当皇帝,嘴上还得说我不想当。但是,如果谁真不让他当了,刘邦肯定第一个杀的就是他。
刘邦这套作秀的游戏规则,诸侯们是深谙其中妙处的。于是,诸侯们再次上书,他们不但陈列陈邦一大堆贤能,而且以万分焦灼的语气说道:大王平民起家,诛灭暴秦,平定四海,分封诸侯,如果大王不受皇帝之尊号,我们将以死来相谏。
诸侯们以死相谏当然是台面话,刘邦拒绝诸侯当然也是假动作。但是按作秀规规,双方这个上书和推辞的次数还不够三次,所以刘邦只得再次拒绝登基。最后,你来我往,算起来,也不止三次了,诸侯们还在继续上书,于是刘邦真不得不装作无奈地说道:既然诸君觉得我合适当皇帝,那我就只为勉为其难,多为国家做点贡献了。
当皇帝,是为了国家做贡献,这就是刘三的人生哲学。一切私事皆是国事,私事是野心,国事是公义,以公义遮蔽野心,就像一把绣花的长剑挑天下,试问天下英雄,谁能抵挡刘三此种妙法权术?
二月三日,刘邦在汜水北岸筑坛登基。汜水,发源于嵩山,北流于荥阳县西,注入黄河,今已堙没。然而,两千年前的汜水岸边,只见刘邦缓缓地步上高坛,一人独上,犹如山高人为峰,万山皆小,芸芸众生,不过如众蚁聚于脚下。
在萧何的号令下,诸侯皆伏地而拜:皇帝万岁,万万岁!
这是真正的一人得道,鸡犬升天。在这个震天憾地的呼喊声中,吕雉阿姨也由王后改名为皇后,太子刘盈改称为皇太子。刘邦那个早上九天云彩之上的逝母,也被追称为昭灵夫人。
汉朝之首都,刘邦暂时定为洛阳。
二、田横的传奇之死
夏天,五月,刘邦罢兵归田,并在洛阳南宫置酒,大开庆祝宴会。同样是庆祝酒,想想三年前夏天的四月,彭城高台之上,才几夜狂欢过后,就被项羽打得落花流水。如今再次把酒临风,想昨天,金戈铁马,冰河难渡,无不让人感慨万千,眼前这天下哪是打出来的,简直就是拿命熬出来的。
这是一次庆功会,同时也是一次总结大会。刘邦问道:今天咱们就打开天窗说亮话,诸位就实话告诉我,我为何能得天下,而项羽却赔得个精精光光?
刘邦总算问了一句实在话。想当初,动不动就是神龙之子,又是赤帝之子,又是五彩祥云。他也终于相信,战争不相争神话,更不相信传说,唯有一样东西可以信赖,那就是实力。实力可分为软实力和硬实力,诸将陪着刘邦出生入死,他们彼此之间是知根知底的,刘邦之所以得天下,首先得到了人心。
人心即人道。天道地道人道,唯人道最大。要回答人道是不是三道之最,王陵最有发言权。项羽曾经占尽天时地利蚂,可他残暴得连一个老母亲的尸体都要放到油锅里烹饪,如此暴虐之徒,就算鬼神要救他,又如何抵得住天下围攻?
如果,项羽稍稍的那么仁道一些,谦虚一些,忍耐一些,或许今天王陵要站起来面对的恐怕将不是刘邦了。但是,世间是没有如果之事的,在这个人生的舞台上,从来就没有无缘无故的成功,也没有无缘无故的失败,有果必有因,有因必有果,这是历史唯物主义告诉我们的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