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轩网 > > 那时汉朝(1-7部) > 第29章
    历史不是电影,但是它们却有着惊人的相似。当项羽准备明天早上把刘邦张良等人送去跟马克思先生探讨形而上学时,说时迟那时快,这天夜里有一个蒙面人突然从军营里跑出来,骑着快马去给对方通风报信去了。

    这个人不是别人,正是项羽的大伯父,项伯。必须要澄清的是,项伯不是救刘邦,他是为救张良而去的。我在前面张良登场那一节中已经介绍过,项伯杀人时,曾跟着张良躲在下邳。项伯欠了张良一个人情,张良明天死期将至,欠钱还钱,欠命还命,此时不还还待何时?

    然而,项伯不顾漏露情报,不惜侄子项羽的万里江山连夜忙奔救恩,估计天下不会有第二个这样的义士叔叔。项伯三更半夜跑到刘邦军中后,立即秘密约见张良,叫他收拾包袱赶快逃命。事情发生得太突然了。张良对项伯说道,要逃大家一起逃,我得立即把这事告诉沛公。

    项伯不由焦急地跺脚了,天下说大不大,说小也不小,沛公带着十万人能往哪里逃?你还是先把自己那条命救了再说吧。

    张良又对项伯说:“我是替韩王成送沛公定关中的,现在他有危难,如果丢下他那就太不义了。”

    张良这话说得太有水平了。你项伯不就是为了义来救我的吗?我为了义去救沛公也是没错的。沛公跟项伯您是没什么关系,但刘邦毕竟是张良的知遇之恩,你项伯救了恩人的恩人,不等于报了大恩吗?

    项伯一时无语应答。

    张良于是把项伯留在军中,连忙去把刘邦从梦中唤醒告诉他大事不好。别看刘三平时一幅趾高气扬的样子,死到临头时他可是比谁都怕死。刘邦听张良一话仿若梦遇鬼魅,一时吓得手足无措。

    张良看着刘邦那个六神无主的熊样,试探地问道:“沛公扪心自问一下,如果明天开战,你打得过项羽

    这话真是问到刘邦的痛处上去了。群斗不如项羽人多,单挑不如项羽力气大。这力量悬殊不是明摆着的吗?

    刘邦沉默半响,叹着气对张良说道:“打肯定是打不过的,你说我这下子该怎么办呢?”

    这话问得好无助。眼前路有两条:要么认输,要么干架,您自己看着办吧。张良只好这样对刘邦说道:“看来您只能请项伯进来这样告诉他,说大家误会一场,您并没有背叛项大将军之意。”

    刘邦突然很奇怪地看着张良。张良又不是项羽家亲戚,人家凭什么三更半夜地冒死相救?

    刘邦情不自禁地问张良:“你是不是跟项伯有什么交情呀?”

    张良连忙解释道:“交情谈不上,不过我曾救过他一命,所以他就报答我来了。”

    原来如此。刘邦心有所悟,又问道:“你和项伯谁的年纪大?”

    张良答:“项伯比我大。”

    刘邦仿佛看到一线希望,说道:“你帮我请项伯进来,我要以干哥哥的厚礼对待他。”

    张良便出去邀请项伯,说沛公想请你喝酒聊聊。项伯又不是傻瓜,刘邦肯定是求他说情,不然三更半夜喝什么酒?再说刘邦企图独吞天下之珠宝,这事就是一百个项伯去给项羽说情估计也是不顶用的。刘邦心太贪命就该挨打,所以喝酒就算了吧,我还得连夜赶回军中待命呢。于是项伯连连推托恩公张良之邀。

    一个要走,一个偏不让。张良死死地拉住项伯,告诉他如果不听沛公解释,就别想走出这个军营。无奈之下,项伯就被只好被拉着去见刘邦。

    此时,刘邦已准备好好酒好菜。狗逼急了要跳墻,人逼急了什么都想得出来,凡人可能替刘邦想不出什么办法打动项伯替之说情,但是刘邦和张良想出来了。我们且看他们俩在项伯面前是怎么演这出戏的。

    当时,刘邦首先对项伯进行了百解解释道:项兄,你得听我好好解释,项羽大将军真是误会我啦。

    第一,我自从入关以来,不要说珠宝,我就连一个铜板都不敢贪。我不但如此,还大力管好咸阳的档案和户籍,把咸阳所有的仓库都封好叫人看管。我之所以这样做是为什么呢?那就是等待项大将军过来做决定啊,我真不知道何来谣言说我独吞天下财宝?

    第二,我之所以派人守着函谷关,主要是防备关中盗匪生事或者发生突发事件。我这样做是为了什么?这样都是盼星星盼月亮盼项大将军早日到来呀,又何来我刘三造反一说?

    哦,原来事情是这样的呀。项伯听刘邦这么一说,心就宽了很多。

    既然是误会,那就继续喝酒。刘邦和项伯这两个当孩子他爹的男人聊着聊着,刘邦见火侯到了,终于拿出撒手锏绝招:当场向项伯提亲(约以婚姻)。

    这招不可谓不猛,一下子让项伯无法招架。我们无法知道刘邦到底是为哪个孩子做媒,双方也不知道谁家娶谁家嫁,但是他一提出这门亲事后,项伯就答应了。

    这真是叫人奇怪了,项伯的子女难道还怕找不到亲家吗?偏偏找个无赖当亲家?其实,当时刘邦与项伯约为婚姻成功,原来有三:

    首先是项伯给张良面子。张良是项伯恩公,如果他推波助澜地为刘项两家当证婚人什么的,项伯是无法拒绝的。恩公给你找的是喜事又不是丧事,项伯纵使有一千个理由又怎能推辞张良?

    其次,刘邦项羽本同诸侯队伍出身,用现在的话说那是人民内部矛盾,不是阶级矛盾。既然是自己人内部的事,大家都坐到桌面把事情说清楚了,那就可以不用动武了。刘项两家前疑尽弃又结百年好合化干戈为玉帛,何尝不是一件两其美的事?

    再三,举目当今,争夺天下者唯有刘项两家。两家以政治婚姻关系联袂,如果刘项两家都当王封侯,试问天下还有谁比他们更牛逼的尊荣?

    如此看来,项伯这一趟而来并没有白忙活,不但把欠张良的人情债还上了,还给自己捞到了好处。所以项伯只能是好人做到底了,他临走前这样教刘邦道:“明天早上务必带着诚意到鸿门向项羽谢罪,否则后果自负。”

    刘邦连忙许诺说,一定一定。

    项伯连夜赶回军中,立即把项羽从梦中拉起来说事儿。他把事情经过一五一十告诉项羽,项羽听后怒气不由消了大半,心情也舒爽了许多。我就说嘛,天下是我项羽说了算,料你刘三也不敢独吞什么。

    见此情此景,项伯又趁热大铁地说道“项羽呀,如果不是沛公先攻入关中,你项羽能这么快打进关中吗?沛公这么一个有大功劳的人,你如果杀了他天下都觉得你不义了,不如就此善待他一起和气生财,那不是挺好的一件事吗?”

    项羽当场对项伯许诺明天不战,等待明早刘邦登门谢罪道歉。此事纯属误会,叔叔也把话说到这份上,我项羽也赚足了面子,那就算了吧。

    项伯高兴了,范增却发脾气了。当范增听说项羽不战刘邦,当即就暴跳如雷。范增头上的两只眼睛就像两面照妖镜,天下那些牛鬼蛇神只有被他一扫而过,无不原形毕露。他早就看出,像刘三这种无赖出身之人,迟早是项羽称霸天下的对手,如果不早日除之必留后患。

    项羽已放弃作战计划,这让范增无可奈何。然而东方不亮西方亮,范增听说刘邦要来鸿门谢罪,立即给项羽策划一个阴谋:干脆一不做二不休,趁鸿门宴之机当机立断伏杀刘邦。

    不可否认,这是一个极佳的方案。刘邦主动送上门来,不砍白不砍,砍了就赚他个天下。然而,项羽犹豫了。你知道世界上最柔软是什么吗?是项羽那颗柔软的心呀。这种柔软,范增称之为妇人之仁。

    于是范增对项羽嚎叫着:一山不能容二虎,一天不能出二日。你今天不杀他,明天他就来要杀你。将军你就果敢地下手吧。

    项伯都说了,此事纯属误会,既然是误会就算了吧?

    误会?天下有什么事是能瞒得过我范增的,这不是误会,这是一个天大的骗局!

    人家就要来谢罪,并且迎我们进咸阳了,还怎么说这是骗局?

    他们这是故意装孙子!只要他们翅膀长硬了,就会打你个措手不及。将军不要说太多了,鸿门宴上您就看我的暗示,只我要一放暗号,你就立即剁了他。

    战场如球场,有时候球员在场上突变风格不听教练指挥,那教练也是只能干跺脚没办法的。在人生的战场上,范增是项羽的教练,但项羽是范增的老板。所以,范增替这样的老板兼球员打工,说悲哀就有多悲哀。

    范增研究了几十年的人性学,他应该彻底了解项羽的为人。项羽才二十七岁,尽管世面见了不少,但他年轻气盛,身上英雄气实在太重。他只干不服输的,不杀服软的。章邯和王离不就是一个明证吗?王离跟他干到底,他就把王离连二十余万人干掉,章邯装孙子,他不但给你吃饱喝足,还封你为王。

    况且项伯都说了,刘邦没有动咸阳一个铜板,还封好等着我去拿。人家是第一个打进关中的,我一下子就把人家从背后剁掉,以后天下还有人敢叫我英雄吗?我是英雄我怕谁,以后刘邦真的反了再砍他也不迟。

    所以范增你不要再吵了,排练已经来不及了,演出开始了。

    这天早上,刘邦带着一百多人,果真打老早地来到了鸿门陪项羽喝早茶。无独有偶,香港很多黑社会题材电影,大佬们谈事很多都是早茶时间进行。或许早上空气好,心情愉悦,容易把事情谈妥,所以大佬们都选早茶进行谈判。然而刘邦这个事纯属巧合,他如果不早上赶来,项羽马上就杀过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