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轩网 > > 法老的复活 > 第17章
    至此,马利耶特已经进入古代宗教这个神秘的领域。他接着又在埃德福、卡纳克和德尔巴哈里进行了挖掘工作,空前地揭示了古埃及丰富多采的生活的画面。

    今天的旅游者参观过神牛的墓室,上来以后可以在马利耶特纪念馆小憩,纪念馆座落在阶梯形金字塔之右,西拉皮厄姆出土区之左。旅游者在这里啜着咖啡,听导游大讲一通;然后又可以在画图般的境界里大饱眼福了。

    距西拉皮厄姆不远,马利耶特发现了古埃及大臣、大地主蒂的陵墓。这座陵墓比神牛墓又古老的多,因为在神牛墓里还可以找到托勒密时期较新的人类活动的遗迹。神牛墓的修建是突然中辍的,有一个石棺还没有来得及安放到指定地点就留在入口处了。蒂的陵墓是在古帝王齐奥普斯、柴夫仑和迈赛里努斯修筑金字塔以后不久建成的,墓中的装饰极为华丽。马利耶特熟悉埃及墓葬的习惯,他知道下面一定有大量随葬品、雕刻品和叙事壁画。这里果然极其丰富。墓室的墙壁和甬道里的大量浮雕记录着死者生前的生活,其详细的程度远非以前出土的浮雕可比。这位姓蒂的富翁看来对于自己官场中和家庭里各方面接触的事物无不极为看重。他在身后把生前的随从和部用品统统象征性地带到地下去。浮雕中特别突出蒂本人,他的形象比别的人物和奴隶大、四倍,这是为了表现他的权势和地位同别人之间的悬殊。

    1850年,曾是中学教师的马里耶特,经过不懈努力终于发现了通往孟斐斯神牛墓的道路。此发现改变了他的一生,从此马里耶特忘情于田野考古的乐趣,忘情于埋藏在非洲沙漠里的古埃及。

    此图为马里耶特与工作人员在神庙入口处发掘的情形。

    所有壁画和浮雕,风格高雅,线条优美,内容丰富,它们不仅表现富人的各种消遣;而且也描写了普通人的生产劳动,有剥麻、割谷、赶驴、脱粒、扬场等画面。有一幅画的是4500年前造船的场面,还有伐树、割板,以及使用扁斧、手夯和凿铲的劳动。可以看到锯、斧、锥子等已经普遍使用。有一幅金匠熔金的画面表现了向炉内吹风以便提高炉温。另外还有表现雕刻匠、石匠和皮匠进行日常劳动的作品。

    不少画面表面了蒂的地位和权势。有一张画着一群村民被人象赶羊一样赶到蒂的府里去结帐,走得慢的就被侍卫揪着衣领向里拉。许多农妇排成长列向蒂献礼,一群群的仆人,有的牵着祭祀用的公牛;有的在宰杀。有的画面表面蒂在进餐,或蒂和妻子和家人在一起,或蒂在猎雉,或蒂在尼罗河三角洲上旅行,或蒂在纸莎草丛中行路的情景。

    在马利耶特的时代,人们不甚注意这些浮雕的美学价值;而是更为重视它们的实际内容。可以从这些作品中了解古代埃及人生活的许多细节,它们不仅表明古埃及人干些什么;而且具体说明他们是怎样干的。后来出土的许多文物大大丰富了蒂墓的装饰艺术所表现的实际生活内容。这些文物有的属于古埃及大臣普塔霍台普墓,有的是大约40年后的梅莱茹卡墓中出土的,它们的地点都在撒卡拉。从这些文物可以进一步了解古埃及人在解决生产、生活的问题时所使用的许多操作方法。这些方法尽管是原始的,却都是精心创造的。由此更加可以看出建筑金字塔的工程是何等的了不起。在马利耶特等人看来,古埃及人如此落后的技术水平竟能造出金字塔,这就更加令人不能理解。实际上古埃及的技术的基础就是大量的奴隶劳动力。马利耶特逝世以后几十年间,不断有人写文章,对于古埃及人用石头建成那些庞然大物的秘法作出各种想象和猜测,这些文章在报纸、游记甚至科技书刊上都可以见到。其实这件事毫无秘密可言,当着马利耶特忙于西拉皮厄姆的出土工作的时候比特里在伦敦出生了,这个人后来揭示了古埃及的建筑方法。

    自从马利耶特站在开罗的城堡上初次看到古埃及的面貌,过了8年,他才终于能够集中精力去做一件早就想做的大事:他在布拉克创建了一座埃及博物馆,不久以后埃及总督任命他为埃及古迹办公室主任,同时主管一切出土工作。

    埃及博物馆于1891年迁到吉萨,1902年最后迁到开罗,地点距尼罗桥不远。尼罗桥为都格农所建的仿古风格的桥梁,其质量达到20世纪初的最高水平。埃及博物馆是一座管理中心,也是埃及学的文物总汇之地。自那以后,凡在埃及出现的文物,不论偶然发现的,还是正式出土的都要首先送交埃及博物馆。马利耶特尽管是外国人,却从此制止了埃及文物被人乱盗乱卖的现象,使埃及人保住了自己的财富。为了表示对马利耶特的感谢,埃及人在博物馆院内建立了他的塑像;马利耶特逝世以后,他的遗体运往埃及,安放在一口大理石棺里。

    ○发现者的报告

    下面内容摘自马利耶特的神牛墓发掘报告,再现了当时发掘的场景。

    是发掘工程进行的实况。推积了数百年的沙子非常坚硬,对于开挖,只能开出几道两壁几乎垂直的壕沟。这些壕沟可也是好不容易才挖成的——好几次,沙子成堆塌向沟底,造成一些事故。

    由于工人缺乏经验,工具不足,沙子又硬得挖不动,所以您知道,沿着这斯芬克斯大道,我们花了一星期还前进不到一公尺时,就能想像工程进度有多缓慢了。

    图2是从埃及神牛墓的主塔门向东所看到的景象。在我们发掘之前,这图里的景象都埋在沙里。触目所及,就只是一片广大、寂寥、毫无特色可言的原沙。图上右面和左面的陡坡,显示出当初堆在建筑物上的沙层的厚度。

    在绘制这张图时,右面一堵矮栏墙还埋在沙里,不为人所知。后来我们知道,栏墙上排列着一组奇特的象征性的动物雕像群……矮栏墙东端有一个半图形建筑,上面排列了11位希腊诗人和哲学家的雕像。我们应当在这里指出,在一座纯埃及风格的小圣殿旁边,建造了一座呈现纯希腊风格的小圣殿,是只有在塞拉皮斯神庙才能看到的景象。从神庙内中堂里取出的公牛雕像,现存于卢浮宫。在两个小圣殿前面,可以看到石板地面的痕迹,那是用仔细配成对的长方形石板铺成的。1851年5月,在掀起一块石板的时候,我们发现石板下的沙里堆满了铜制小塑像,它们都是埃及神明。我们在一天里就收集了534个这样的小塑像。神庙里的其他地方也有类似的情况。在埃及人的观念里,沙子是不洁的,所以他们把神像放在沙子里,使沙子净化。

    图3是神牛墓的主长廊。这个在裸露的岩石上挖成的大墓穴,实际上是由几条互相交叉的长廊组成。大部份长廊的左右两边都有墓室,里面安放着神圣的木乃伊。我们从开始发掘起,一心一意想找到的,就上这些神牛墓。塞拉皮斯神庙经历过多次动乱、偷盗,所以我们本来就不指望能在神庙所在地发现什么东西——倒是劫掠的痕迹,至今依然清晰可辨。神牛墓则相反,它挖在岩石里,因而应该比较可以保持原貌。我的希望没有落空,神牛墓完是一个地下建筑。当我在1851年11月12日首次进去时,我承认自己深感震惊,这印象,五年来仍未从我脑海里完消除。

    神牛墓中,有一个在拉美西斯1世统治30年时用墙封住的墓室,竟逃过了盗墓者的劫掠。我发现它时,它还完好无损。它最初的模样,过了3,700年并未改变。在封住墓室门口的墙上,砌上最后一块石头的埃及人的指纹,还留在水泥墙面上。墓室角落沙堆上,还有几枚赤足的脚印。在“死者”的这个最后安息之处,40个世纪以来,一切都维持原状;而安息在这里的,是一头涂上防腐香料的牛。我想,很多旅人,一想到要在沙漠里独自生活四年便会害怕。但是像在拉美西斯二世墓室里发现的东西,却会使人心情激动而忘掉一切。此外,墓室里的一切,显然与下令造墓的君主(拉美西斯二世之子海姆韦塞的身份相称)。当人们在卢浮宫看到我们收集的精美首饰、小雕像和器皿时,就会非常清楚:在后来盛行崇拜塞拉皮斯的时候,为什么——用希腊史学家狄奥多的话来说——光埋葬一头神牛,就要花费150万法郎的钱。

    图4是神牛墓里的一个墓室。中央竖立了一个在墓穴各处都有的,阿玛西斯时期以后的巨大石棺。这些石棺都是用光亮平滑的花岗岩制成,高约4公尺,长约5到6公尺;最小的一个,重量也不少于65,000公斤。

    神牛墓共有64间墓室。墓顶上堆得像一道墙的石块,我想这是在盗墓时堆成的。按照东方某些地区现在还流行的一种风俗,当墓中的尸体被发掘出来,割成碎块;而且陪丧品被掠夺一空之后,在墓上堆些石块是表示蔑视。

    ○偶然的线索

    1922年,考古学家卡特在国王谷获得了极其重要的发现,在西方各处引起巨大震动,其重要性只有以前谢里曼发掘特洛伊城的成绩可以相比。

    然而,几十年前德尔巴哈里的发现比这并无逊色,而且考古经过颇为曲折。

    1875年,一位苏格兰上校在卢克索买到一张完整的古纸草文献。他回到欧洲,请了几位专家进行鉴定,这时有一位专家拉他出去单独谈。那苏格兰人认为到了欧洲就无须担心安问题,于是和盘托出了获得纸草的部经过。那位专家当即把这件事的详情写信告诉开罗的一个人,后来竟由此揭发了一件骇人听闻的盗墓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