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华的创办人约翰布鲁克斯·富华起初不能接受公司萎缩的事 实,他对

    克拉莫的计划质疑:“这样我们如何使公司成长?”克拉莫 回答说:“如果

    不重整公司,我们如何求成长?”最后,虽然富华的 复兴有赖于明智的财务

    动作,但主要的还在于放弃了过去“任何成 长都是成长”的错误策略,转而

    追求有获利性的成长。

    重整后规模变小的富华工业,是一个表现良好的企业,更能发挥行销功

    效。例如,Snapper 割草机在15 年内,营业额由1000 万美元增长到2 亿3

    千万美元,并且以高利润在割草机市场上占有40%的市场。自1975 年以来,

    Snapper 一直保持17%的成长率,几乎是整个产业的3 倍。这就说明,在复

    合式企业中,有低增长的产业,也有高增长的公司。

    17.从错误中学习

    瓦特佛玻璃公司,在英国是少有的能保持连续多年增长的公司,它从

    1970 年200 万美元的纯益,增长到1979 年的1750 万美元。但是,1980 年,

    这个纪录却打破了,虽然营业额增长了13.7%,但公司的税前纯益却下降了

    31%,在这种情况下,瓦特佛的雕花玻璃器皿,仍是畅销产品,价格节节上

    涨,而且没有竞争,但对公司的整个发展也是微不足道的。

    公司领导人在这种状态下没有强调客观原因,解脱自己,而是从实践中

    总结经验,从错误中学习,着手改善生产,建立有效率、可靠的生产基础。

    与其他企业一样,瓦特佛也追求多角化,以降低对单一产品的过度依赖。

    而多角化的结果却有2 个企业表现特别差,同时,1980 年瓦特佛的零售业,

    已完失去利润。这一打击使成立了25 年的公司清醒了,他们在恢复、整顿

    等方面作了极大努力,到1984 年,纯益是1980 年的2 倍,营业额增加了2/3。

    多角化成功的公司,如同瓦特佛公司一样,都是以一明确的核心事业为

    主,建立合成的企业。而复合式多角化企业,由于缺乏这种共同性,反而会

    影响获利而拖垮公司。

    18.库尔斯啤酒转败为胜

    科罗拉多州的酿酒商阿达夫·库尔斯所生产的库尔斯啤酒,曾是高品质

    与利润的代名词,但是在向外扩张时,曾一度犯了严重错误:拘泥于老式行

    销概念,无法改用有效的行销作法。以致在1984 年,尽管库尔斯已扩张到另

    外23 个州,但销售量与1977 年相比却没有增加,其领导品牌Coors Ba

    的市场占有率持续下降。对此,《商业周刊》曾将库尔斯的状况归结为19

    个失败策略,一位行销专家则称库尔斯为“行销无力症”的典范。

    但是,到了1985 年,库尔斯却突然转败为胜。当其他酿酒公司都处于负

    增长时,它的营业额却上升了12%,市场占有率也由7.1%上升至7.9%。

    营业额达13 亿美元,纯益也有5300 万美元。

    转败为胜的原因何在呢?库尔斯的总裁杰佛瑞说:“我们曾有过多年黯

    淡的岁月,但是现在消费大众似乎比以往更能接受我们”。消费者的反应的

    确是个重要因素,尤其是接受库尔斯低热量的淡啤酒。但是真正扭转局势的

    因素,则在于向东北扩张,同时加上以每桶10 美元广告预算的大量强劲的广

    告攻势。

    库尔斯的实践说明,只有按行销基本原则行事才能取得成功。

    19.竞争五大要点

    在现在社会中,市场发展,变化莫测,产品生命周期缩短了2/3,产品

    创新接踵而至,没有一种价格结构是固定不变,安的,在种种新情况,新

    问题的困扰中,关键还是管理者如何提高适应能力。对此,《财星》杂志进

    行了概括,应主要把握以下几点:

    ①适应的起点是顾客至上。惠普电脑公司的一位员工告诉《财星》:我

    们以前没听过目标群体深度访问法。但是他们一旦知道后,找了一群电脑采

    购人员访谈,效果超乎预期地好,大令人惊讶。

    ②当竞争者掀起价格战时,先了解你的竞争者。德州仪器由于错误判断

    不知道舰长电脑的成本非常低,才会以卵击石,结果在家用电脑市场损失了

    6.6 亿美元。

    ③公司各部门的功能要相互了解。不能再让设计、生产与行销各自为度,

    尤其在进行产品创新时,更要同心协作。IBM 公司为了便于协调,把设计、

    生产置于同一指挥系统。

    ④研究发展,产品进入市场等,行动要迅速。要求工程人员,在市场界

    定与产品设计未完成以前,先不要进行他们喜爱的大变革。

    ⑤也是在变化激烈时最重要的,在贪婪的购买者尚未行动前,先采取行

    动购买别的公司,或是干脆加入另一个大公司,借着合资事业,无论在资金、

    技术上有多充裕,总比一人独自奋斗要好。

    20.亚都推销从洋人“开刀”

    1988 年年底,北京亚都人工环境科技公司研制生产出了民用超声波加湿

    器。在这种新产品还一时未被国人所认识的情况下,为了启动市场,他们选

    准了在中国居往的“洋人”做为推销对象。于是,驻我国的外国使馆和在我

    国开办的外国企业自然成了亚都产品的主要推销场所。亚都的推销员们挨门

    挨户地向“洋人”送上加湿器,并声明先使用后付款,不好用不收钱。

    这种办法还是起了作用。英国大使馆开始看不起中国产品,勉强收下一

    台,然而不到2 个月,使馆竟买下了100 台,同时还为英国驻蒙古使馆推荐

    代买。美国电话电报公司开始只买了4 台,试用一段时间后十分满意,陆续

    又购买了100 多台。日本是电器生产大国,日本人是不买别国的家用电器的,

    日本驻华使馆、商社用的加湿器,都是从日本带过来的。可是,当他们试用

    亚都加湿器后,竟对质量无可挑剔,硬破天荒买了30 台。在外企集中的赛特

    大厦里,90%的外企办事处都安装有加湿器,而这些加湿器90%是亚都的产

    从此,中国亚都加湿器名扬海外。据海关报告,亚都加湿器已成为国际倒爷

    向东欧大宗走私的目标之一。

    至此,亚都人才开始回过头来向国内市场进军。亚部最终走进了中国百

    姓的千家万户。

    21.只有一位乘客的班机

    1988 年10 月25 日,一架波音747 客机从日本东京起飞,目的地是英国

    伦敦。这架飞机是英国航空公司所属的008 号班机,它的乘客只是一名普通

    的日本妇女大竹秀子。原来,在东京乘这架机的有191 名乘客,因为飞机发

    生机械故障,其它190 名乘客都被劝说改乘别的航班,唯大竹秀子非乘008

    号不可。独享该机的353 飞机座席以及6 位机组人员和15 位服务人员的周到

    服务。且有人估计说,这次只有一名乘客的国际航班使英国航空公司至少损

    失约10 万美元。但在世界各国来去匆匆的顾客心目中,换来了一个用金钱难

    以买到的良好形象。

    22.“吊胃口”销售法

    几年前,中国南方某衬衫厂新设计了一种女衬衫。根据预测,这种女衬

    衫的市场销售量为10 万件。为了完成销售任务,该厂的销售人员想出了一个

    与众不同的办法:不把市场需要的10 万件衬衫一下子抛出,而是只投放6

    万件。这就使40%的潜在消费者一时买不到要买的衬衫,致使这种衬衫一时

    间在市场上成为抢手货。

    推销员十分清楚,消费者都有一种共同的购物心里:愈是畅销的商品,

    愈是想争购。这家衬衫厂有意使这种新的女衬衫在市场上保持供不应求的紧

    张状况,造成市场“饥饿”感,而那些没有买到这种女衬衫的消费者,又都

    翘首等待该商品的上市。在这种情况下,厂家把保留的4 万件衬衫投入市场,

    自然会出现争相购买的局面,果不出所料,衬衫一上柜,立即销售一空,提

    前完成了销售任务。

    23.柯达公司醉翁之意

    美国柯达公司被称为彩色软片的王国。经过10 年的潜心研究,该公司于

    1963 年同时在27 个国家推出大众化的、袖珍型自动照相机。

    这种相机可以自动摄影,不分层次,老少皆宜。一经上市立刻引起27

    个国家的轰动。同年2 月28 日,纽约及世界主要都市都举办记者招待会,首

    次公开发表柯达10 年秘密研究的成果。并明确宣布:“柯达相机的专利,本

    公司绝不独占,允许世界所有的厂家仿造”。

    对此,很多人都不理解,众说纷纷,胡乱猜测柯达公司的真正意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