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轩网 > 穿越小说 > 篡水浒 > 第2章
    篡水浒 百家水浒 003:别样的高俅 作者:晚空星光 佚名

    1

    高俅虽然是个了混子,但做人应该是有一套,他在外地黑道大哥那里混过,在小苏那里也混过一段时间,在端王那里更是直接混出头了。

    三教九流均摆的平,那些高人那里拍马的成堆,他还能混的不错。看来还是有点料的。其实放眼各个朝代,能混的出人头地,这个人,本来就不会是一个简单的人物。

    2

    高俅,球踢的不错。

    被王进的老爸打过一次。看老种相公对王进很看重,又教出九纹龙,可知功夫很高。他的功夫是家传的,他才能爸也禁军教头,可知他老爸功夫也应该是不错。

    按说呢,混混被打,正常的很,何况对方是高手。高俅被打了一次,居然记恨下了,可见他对自己的功夫还是挺自得的。倒不见得只是心胸狭窄。

    能在小苏学士那里混下去,可见文采也是有一些。否则大才子家,哪容他在那里滥竽充数,顶多给二两银子,直接打走了。有人考证说,这位“小苏学士”是《水浒》的作者笔下之误,应该是鼎鼎大名的“大苏学士”,就是人人熟知的东坡居士苏轼。宋人王明清《挥麈后录》卷七对高俅的迹言之较详,我们再结合其他相关资料,知道高俅原本是苏东坡府中的小吏,苏学士见高俅的文章颇具风采,故而很欣赏他。宋哲宗元佑八年(1o93),苏轼自翰林院出任中山府(今河北省定州市)知府,便将他举荐给翰林学士承旨曾布,曾布府中属僚本已不少,所以没有接纳,苏轼又将高俅转而荐于驸马都尉王晋卿。高俅在王府中一住就是七年,直到哲宗元符三年(11oo),才因一个偶然的机会认识了端王。事有凑巧,一个月后,哲宗驾崩,端王即皇帝位为徽宗,高俅受到徽宗的“不次迁拜”,数年后官至节度使,渐升为枢密使相。“遍历三衙者二十年,领殿前司职事,自俅始也”。一人得道,鸡犬升天,其父高敦复升为节度使,兄高伸也借着高俅的势焰,位居显臣之列,其子弟皆为郎官,一门荣耀至极。

    再说苏轼由于朝廷内部党争,屡屡遭贬,元佑八年,宣仁皇太后崩,哲宗亲政。身为旧党人物的苏轼知道自己的政见为新政所不容,很识趣地自请外补为中山知府。不到一年,政局变得越来越坏,绍圣元年(1o94)闰四月,朝臣弹劾他在担任翰林学士时所作的制词中有讥谤先朝之语,被贬为英州(今广东省英德市)知州,还没到任,又贬为宁远军节度副使,安置于惠州。这个所谓的“节度副使”,不过是皇帝给大臣留的一点面子,实际上他已是被监视居住的犯人了。这还不算,没过多久,他被再贬为琼州(今海南省琼山县)别驾,居住在昌化军(今海南省儋县西南),过着“非人所居,药饵皆无有”的艰难生活,直到徽宗即位(11o1),才遇赦北归,不久死于常州。

    可以说,高俅飞黄腾达之日,正是苏轼遭遇灭顶之灾之时。此后二人之间尚有何联系呢?《挥麈后录》说:高俅始终对苏轼感恩戴德,****不忘苏学士奖拔之情,每当苏轼的子孙亲友来京师时,高俅都要亲自抚问,赠以金银财物,以周济其贫。由此看来,苏轼把高俅荐给王晋卿,并非是由于厌恶他轻薄浮浪,恰恰是出于对他才干的欣赏。苏轼一生磊落豪侠,对人从不设防。

    宋人高文虎《蓼花洲闲录》说:“苏子瞻泛爱天下士,无贤不肖,欢如也。尝言:‘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以陪卑田院乞儿。’子由(其弟苏辙,人称“小苏学士”)晦默少许可,尝戒子瞻择友,子瞻曰:‘眼前见天下无一个不好人,此乃一病。’”人世间的事往往就是这样富于戏剧性,苏轼和高俅在政治上见解相左,在人生取向上也大相径庭,可以说完不是同道之人,然而当苏门子弟贫不能存的时候,恰恰是高俅反过来救了他们的命,使苏轼子侄得以在南宋重振家风,这或许正得益于苏轼一生“眼前见天下无一个不好人”,对谁都以诚相待,才使得政敌也为他的宽阔襟怀所感动。

    这里顺便再交待一下高俅的晚年。靖康初,高俅护送徽宗南逃,到了临淮突然病,不得不返回京城。当时大奸臣童贯、梁师成等人都由于民愤极大而被朝廷诛杀,蔡京被流。惟独高俅免于此祸,后来病死于家中。这大概是由于他这一生对得起苏学士,阎王老子没有让他做刀下之鬼。

    徽宗那里更不用说,他本身就聪明,自诩风1iu。手底下那么多做事的,蠢才根本不可能有,估计都是八面玲珑,高俅还成了心腹。在徽宗上位后,可能在西军混了一下资历,回来就做了太尉,帮他看着军队。这是什么信任?

    高俅,要说治国安邦的能力(士大夫,大才子治国能力也没高哪去),可能不见得多高。但恐怕不能简单的,以看待小混混的眼光对他。

    3

    高俅要打王进,也不见得就是记仇之类的。可能目的很简单:立威。

    因为高俅不是那种将门世家出身,或者从军中一刀一枪积功升来的,估计也就混了个资历,被高升了(当然如果高俅本事很大威望很高,徽宗怎么也不会让他去看守军队的),很难服众。军中没有根基,很难立足。他自己估计也是心知肚明,刚上任,无论如何要找个人来立威。

    正巧王进撞到枪头上,又和王进的老爸有点过节,也就他了。

    如果王进认了,可能打几板子,威立了也就算了。

    不过王进逃跑了。这事大条了,既违反军纪又明显不给面子。这不是当着众人拆台打耳光么?然后就国通缉了。

    之间的部分,是网上搜集到的资料。

    高俅和鼎鼎大名的苏东坡之间,原来还有这么一曲,感慨。

    篡水浒 百家水浒 004:别样的李师师飞将军 作者:枫V影

    在《水浒传》里,李师师是个极其重要的人物,有关她的章节不多,但作用不小。宋江想招安,的确是花了不少心思,费了不少银子,走了不少后门,结果这一切都像打了水飘一样,石沉大海,看似热闹,毫无收效。最后还是通过燕青去打通关节,走枕头风,才得以实现。这里面的关键人物,便是李师师。没有李师师,宋江的招安是个梦,而且是个永久的梦。

    宋江最后是否被招安,正史中记载,《宋史;徽宗本纪》中曰:“淮南盗宋江等犯淮阳军,遣将讨捕,又犯东京、江北,入楚海州界,命知州张叔夜招降之。”并未提到李师师,但是在《靖康要录》中又有“侯蒙上书未若师师进言”一句。这《靖康要录》是南宋汪藻编纂的编年体史书,记载北宋末年,起自钦宗即位之前,迄于靖康二年五月。按此系年,以宋金和战诸事记载最详。“侯蒙上书未若师师进言”一句,也就是说,李师师是为宋江招安帮过忙的。此事孰真孰假,我就不得而知了。(《宋史》是元人编的,《靖康要录》是宋人编的,我宁愿相信宋人)。

    李师师不仅色艺双绝,而且还很有才气,据宋人陈鹄《耆旧续闻》中说,周邦彦曾写了一《一落索》给李师师。周邦彦为什么要写这词呢?据说由于宋代新旧两党的斗争,苏轼一贬再贬,秦观也被贬谪至郴州,周邦彦也外放去庐州。朋友们一个个被逐,李师师痛苦不已,出现周词中所说的容颜“长皱”、“玉箫闲久”、“倚栏愁”的状态。周邦彦回京见李师师如此情况,便写下《一落索》以劝慰。李师师也有不少佳作传世,这在宋代张端义的《贵月录》里还可看到,这里不一一列举了。从许多宋代文化名流都与之交往这一情况看,也可旁证李师师的才学。

    作为一个色艺双佳的名妓,既是“歌舞神仙女”,又是“风1iu花月魁”,《水浒传》第七十二回,是通过燕青的眼睛来看她的貌美。书中用了“端的有沉鱼落燕之容,闭月羞花之貌。燕青见了,纳头便拜”。为什么拜呢?有诗为证:

    少年声价冠青楼,玉貌花颜世罕俦。万乘时垂睿卷,何惭壮士便低头。

    最重要的是李师师还是宋代风尘女杰之一。她很爱国且富有正义感。上面写到的同情秦观、周邦彦就是一例。旧闻稗史中还有一例。说金人逼近东京时,李师师将宋徽宗赐的御酒都转赠给抗金将士,请主帅梁师成效仿李广把酒倒入泉井,让每个将士都能喝到。这梁师成本来就是“六贼”之一,也是个坏种,他将御酒截下自己受用了。李师师又出白银三千两,央梁师成买酒,慰劳士兵,不料又被梁师成落入了自己的腰包。李师师一怒之下,用重金买刺客去刺杀梁师成,不幸刺客被擒,从此李师师以侠名震京师。当时的著名收藏家张邦基评价说:“李师师慷慨飞扬,有丈夫气,以侠名倾一时,号飞将军。每客退,焚香啜茗,萧然自如,人靡得而窥之也。”

    篡水浒书友群:7o349o94欢迎大家的加入

    篡水浒 百家水浒 005:别样的石宝 作者:枫V影

    南国方腊手下大将,南离大将军元帅,位列方腊手下八大天王第三。读过水浒,想必大家一定会对征方腊印象深刻,因为在这里宋江

    损兵折将,梁山好汉纷纷陨落。而谈到此节,就不得不说砍杀梁山好汉最多的人—石宝了。

    他在与宋江的战斗中总共杀了五位梁山好汉:急先锋索、火眼狻猊邓飞、锦毛虎燕顺、丧门神鲍旭、铁笛仙马麟,还击败了小温侯

    吕方,就连关胜也说:“石宝刀法不在关胜之下。